【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这个村人均收入凭啥超2万?

21.04.2015  13:46

原标题:这个村人均收入凭啥超2万?

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采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梨花镇的东壕赖村。村民们关于贫困的回忆,正在被越来越富裕的日子悄悄抹去。

“村民们的收入怎么样啊?”大伙儿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此。

村支书乔屹基的回答着实让人大吃一惊:“我们村人均纯收入能超2万元。”

“是全区平均数的两倍,不可能吧?”

看到大伙儿一脸的质疑,老乔乐了:“没啥不信的,这是事实!”

老乔,这位自治区劳模领着大家边看大棚边介绍,生动地讲述了东壕赖村摘掉“穷帽子”的 故事

“没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就没有东壕赖村的今天。”老乔说。

原来,从2011年起,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开展了中低产田改造,目的就是实现土地提质增效。东壕赖村有了4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先后建成设施蔬菜基地35亩,老乔带领村民们一改过去的传统种植,在大棚里先后种植了彩椒、西芹、茄子、香蕉葫芦等精细蔬菜以及反季节马铃薯。那一年秋天,村里出售了3茬大棚蔬菜,彻底结束了卓资县蔬菜消费全靠外地调购的历史。

好的开头,让村民们干劲儿十足。也就在这一年,老乔组织村民们成立了富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05户农民以土地入股。

接下来的2012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又投入资金147万元,支持富民合作社落实设施农业种植面积522亩,对项目区土地进行了水利、电力等基础设备方面的建设和改造。

这一年,村里的大棚马铃薯、蔬菜开始批量销往呼市、 鄂尔多斯 市、山西大同和北京等地,每亩纯收入升至4800元,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

村民李玉泉说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声音略有些颤抖:“政府给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过去那干巴巴的地,种啥也就是凑合过日子,现在不一样了,一亩大棚的收入比过去十亩旱地还多!”

老乔接过话头儿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这改‘田’为‘棚’,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提高了产量和收入。”

种大棚富了东壕赖村,也富了在这片土地上辛苦耕耘的村民们。从每年3000元的低收入,到人均2万元的纯收入,他们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下,如今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已经达到30万亩,土地的产出率比过去旱田种粮高出12倍。

东壕赖村人均收入凭啥超2万元?秘诀在于:项目扶持,土地由低产变高产;打时间差,蔬菜卖上了好价钱;重基础和巧种植。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