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纪实

12.10.2015  10:08

    阳光照得心头暖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纪实

  行走在杭锦旗大地,曾经破旧残败的土坯房华丽转身为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曾经坑洼泥泞的小路被平坦、宽阔的油路取代。放眼望去,从沿河千里沃野到梁外茫茫草原,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随处可见,田成方、路成网、家家户户住新房……这一历史性变迁,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一时间,“十个全覆盖”这一幸福的代名词响彻农村牧区的千家万户。

   惠民政策送来“及时雨

  作为自治区级贫困旗,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尽管全旗将82%的财政支出全部投入民生领域,但依然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农牧民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严重制约农村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农牧民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渴望日益增长。

  两年前,记者在途经乌日更嘎查采访时,牧民巴特尔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米尼忽马上要结婚了,一直想给盖个新房,但是由于路不好走,去砖厂买砖2毛钱,拉到家里就成7毛钱了,运费比砖都贵,眼看女方要来看家了,房子一直没能盖起来。”话语间,流露出他的难为之情。

  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大决策。杭锦旗迅速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落,统筹推进“六位一体”、同步抓好“三项建设”,将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彻底改变农村牧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有力契机,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彻底改变农村牧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有力契机进行集中攻坚。“十个全覆盖”这一综合性民生工程的实施,对于久旱盼甘霖的杭锦旗来讲,可谓恰逢其时。

   水电路房架起“连心桥

  10月8日,对于苏布日格村的吴灵芝老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告别了居住30多年的土坯房,搬进了统一规划设计的砖瓦房,热水器、自来水、煤气灶、各种现代生活家电应有尽有。吴灵芝老人是杭锦旗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杭锦旗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统一部署,按照“六位一体”“三项建设”要求,充分考虑发展定位、发展条件等因素,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群众主体、注重创新”的原则,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确保把工程建成符合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

  创新引领发展。在苏布日格村“十个全覆盖”施工现场,旗委书记云卫东介绍说:“在推进危房改造中,我们综合考虑三区规划、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不搞‘一刀切’,把百姓的事情交给百姓决定,探索形成了中心集聚、转移优化、城镇融入、文化旅游主导、就地改造‘五种类型’,让这项民生、民心工程不走样”。

  一个前所未有的郑重承诺,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胆探索,一项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正式起航。从杭锦旗“云存储”数据库获悉,全旗目前共投资9.22亿元,实施危房改造工程5204户,安全饮水覆盖20085人,硬化街巷378.5公里,农网改造升级822公里,风光互补升级改造178户,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基站9个,数字电视转换升级21000户,新建校舍4所,嘎查村文化活动室23个、标准化卫生室27所、便民连锁超市20个,养老保险、高龄津贴领取人数分别达到20672人、8209人。一大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让数以万计的农牧民见证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

   产业发展筑牢“富裕路

  人居环境改善了,经济上也要有保障,农牧民才能在这里生活得更踏实。

  杭锦旗耕地资源富集,黄河过境242公里,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沿河地区土地灌溉历来采用海浇漫灌的古老方式,灌区“有灌无排”使土地盐碱化程度增高,40万亩土地盐碱化,10万亩弃耕。梁外地区“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加之“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发展的两大“瓶颈”一直是农牧民关注和反映的焦点问题,也深深地牵动着杭锦旗党政领导的心。2014年,杭锦旗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为契机,决定将排干工程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彻底打通农业发展的“拦路石”。

  针对梁外地区缺水少雨状况,杭锦旗统筹安排牧区节水示范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在梁外地区整合资金4759万元,实施“旱改水”工程,新打机井227眼、筒井202眼。在沿河地区投入资金1.28亿,打通排干652.5公里。

  家住新井渠村的鲍美则,今年分到了23亩水浇地,锄草施肥浇水,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心里却美滋滋的,他说:“种旱地的时候,每亩玉米产量不到200公斤,今年一亩地产了600多公斤。

  秋季的芒哈图村,街道绿树成荫、新房整齐划一,环境整洁卫生,农民房前屋后的羊圈、猪圈不见了踪影。杭锦旗在推进工程建设中,大胆推行人畜分离,投入资金在村外建起专业化养殖场,让世代沿袭的生产习惯和生活方式得以改变,也开辟养殖业发展新空间,在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发面迈出了铿锵步伐。

  “以前一进村里,村里的柴草堆、粪堆随处可见,南风一刮,满家羊粪味儿,自从把羊圈搬出去以后,总算是不臭了。人畜分离对产业发展和产业聚集有好处,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形不成规模,过去顶多养个20—30只羊,现在养了100多只了,另外对壮大村集体经济也有好处,现在我们可以和龙头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都当股东了。”芒哈图村冯栓柱笑着说。

  农畜产品生产关打通了,销售又成了农牧民一大“头疼事”。为此,杭锦旗提出发展电子商务战略,在京东电子商务平台创办的全国西部地区县域第一家特色馆——鄂尔多斯杭锦旗特色馆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运营,真正实现农牧业产业发展“一条龙”,农畜产品“触电”让农牧业发展搭上转型快速列车,迈出了与市场化接轨的第一步。

  电子商务是杭锦旗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代表动作之一,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杭锦旗把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相结合,重点围绕农牧业现代化,深入实施“一带五区”战略,发展肉羊肉牛、优质牧草等“五大产业”,把改善农牧民生产与生活条件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让村庄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民生工程绘就“幸福梦

  走进什来居民点,一排排粉刷一新的建筑映入眼帘,村中央以“升华”为主题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崭新的沥青路延伸至居民家门前,道路两旁的油松尽显苍翠。

  今天村庄焕然一新的背后,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好政策,也得益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倾心付出,国庆假期期间,鄂尔多斯市委白玉刚书记又来到杭锦旗调研“十个全覆盖”工作,在光前村,农牧民喜笑颜开、期待入住新房,白玉刚再三叮嘱在场干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一定要把‘情’字装在自己心上,暖在老百姓心上,我们就像给自己的爹娘盖房子,要确保质量并按期完工。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前,杭锦旗的农村牧区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大部分嘎查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农牧民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适龄儿童上学难,看不上电视、环境卫生差,文化活动少,部分群众有病不敢看,房屋简陋陈旧,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成为农牧民的迫切需求。

  短短两年,再次走进农村牧区的乡间田野、房前屋后,老百姓的态度有了大转变。

   民生工程好不好,全靠群众说了算。

  ——芒哈图村的张翠英激动的说:“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现在生活和城里人一样样的,十个全覆盖就是好,油路通在家里头,远近出门不用愁;自来水接在碗里头,喝在肚里甜在口;坐在新房热炕头,打开电视看全球……

  ——家住乌定补拉村的刘大爷笑眯眯地说:“现在政策可是好了,有了高龄补贴,我们也在领工资,而且每年都在涨,我们老两口生活根本不愁吃、不愁穿”。杭锦旗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将筑牢社保网作为抓手,养老保险、高龄津贴领取人数分别达到20672人、8209人,为农牧民编织了一张生活无忧的保障网。

  ——当记者再一次走进乌日更嘎查,寻找到当年那位牧民巴特尔时,他笑呵呵地迎了过来,招呼我参观他新盖的房子、新购置的四轮车。交流中记者有意打岔问了一句:“现在买砖贵还是运费贵?”他爽朗的笑了起来:“不用买了,政府把砖送到家,还雇了工人给我盖起了新房子,路也修好了,以前你们来我这儿得40多分钟,现在10分钟就回去了。”看着他欣慰地笑容,记者再没有过多盘问。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曾经残败破旧的土胚房悄然穿上了“新衣”,过去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已变成平坦的小油路,文化活动室人头攒动,农牧民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生活,数以万计的农牧民见证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一件件一桩桩实实在在的创新举措正在滋润着杭锦旗父老乡亲的心田,让世世代代希望改善自身条件农牧民夙愿得以实现,也从新的起点和高度上推动了杭锦旗民生工程建设再铸辉煌。(通讯员王宝 孟瑞林)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作为我国新华网
全球连线 | 库布其光伏治沙助力中国“双碳”目标
  库布其沙漠,过去的“死亡之海”。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