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构筑了防风固沙的生命线
林业厅政府网3月24日讯 2000至2016年,呼伦贝尔市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沙区综合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森林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达到11.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到51.4%。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160.5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44.67万亩,封育480.95万亩,退化林分改造11万亩,飞播24.64万亩。完成重点区域绿化46.6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8005.27万株。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的持续“双增长”,进一步筑牢了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在多年的造林绿化工作中,呼伦贝尔地方林业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大力治沙、全民造林,持之以恒增绿增质增效。各级各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地块,形成了“责任明晰、分工具体、目标明确、层层落实”的良性工作格局。加大资金投入,狠抓宣传培训,加强质量监督,注重后期管护,坚持科技支撑,不断创新造林机制,积极探索造林新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类型,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沙地樟子松封育技术模式”“灌草混播治理流沙模式”“机械沙障与灌草混播固沙模式”“杨树大苗深栽治理模式”“樟子松野生大苗移植模式”和“容器苗固沙模式”六种成功的造林治沙方法。按照呼伦贝尔市每年治理沙地100万亩的奋斗目标,自2009年以来,投资11.85亿元,完成沙区综合治理752万亩,98%的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治理。呼伦贝尔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已连续多年未出现沙尘天气,项目区内流动沙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5%增长到32.5%,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20%增长到41.66%,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至2015年,呼伦贝尔市造林面积实现历史新高,较2000年翻了6.6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完善城市绿网建设,广泛开展城市及城镇周边、道路两侧、村屯和厂矿园区等重点区域绿化,成功争创“国家森林城市”。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建绿、规划植绿”等手段,实现了出门看绿、推窗见绿、上街赏绿、游园观绿。建成大型开放式公园10个,城区绿地率达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实现了城外绿色净土、城区绿美相融、城郊森林环绕,植物多样、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国家累计投资12.74亿元,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87.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8.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8万亩,封山育林43万亩。工程涉及11个旗市区和呼伦贝尔市农垦集团的95个乡镇、苏木、林场的3.5万农户,13万多人口。目前,退耕还林地块的林分大部分已郁闭,幼林生长相对稳定,基本达到保存合格标准。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0.42%,有效控制了工程区内的水土流失土地121.5万亩,沙化、退化土地53.5万亩,有效保护了农田牧场的安全,增加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00年以来,全市林木种苗事业蓬勃发展,育苗品种呈多样化,林木良种化进程不断加快,树种结构趋于合理,已建成樟子松、落叶松、胡枝子和白桦采种基地4处,建设规模2863 公顷,年产种量为21348 公斤。建成樟子松、落叶松、蒙古栎和笃斯越桔良种基地4处,母树林1123 公顷,年产种量2400 公斤,为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种苗来源。呼伦贝尔市现有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单位209家,经营面积43803.8亩,实际育苗面积21686.2亩,生产能力2337.95万株,年产值3205万元,年利润1053.9万元。
2000年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以来,为确保森林资源不再遭受人为破坏,在2164万亩管护区域内建设管护站188个,参与管护林业职工达3028名。至2010年,经过十年的保护培育,森林面积增加了84.5万亩,活立木蓄积增加2701万立方米,项目区森林覆被率由实施前的61.77%提高到64.49%,提高2.72个百分点。2011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全面实施,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抢抓机遇,扎实做好工程各个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在政策、管护面积、资金投入、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国有林场棚户区(危旧房)建设和改造、发展林业产业等多方面取得突破。管护面积由2164万亩增加到3572.72万亩,增加1408.72万亩,增幅达65.09%。森林管护费由每年平均2256.00 万元,增加到每年17863.60万元,增加了15607.6万元,增幅691.83%。2011年以来,中幼林抚育面积大幅提高,累计完成森林抚育补贴项目681.3万亩,中央投入森林抚育补助资金94554.83万元,林业职工收入大幅提高。
历史可以用文字记载,业绩可以用数字统计,但生态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无法度量,它不是简单的垒墙盖屋,而是利在千秋的长治久安。林业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不但构筑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生命线,更重要的是给地方林业和务林人带来了实惠,地方林业步入了一个政通人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林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00年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产业总产值为3.09亿元,2015年达到35.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1%,较2000年翻了11倍。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及沙区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林业职工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482.06元,增加到 2015年的12084.94元,十五年人均收入翻了5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6年的10375元,增加到2015年的43798元,十年间林业工人工资翻四番。农牧民林业总收入由2000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04亿元,十六年收入翻了12倍。2010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始实施,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市直属林业六局总计投入资金55048.5万元,完成了全市地方林业17670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任务,改变了地方林业房屋低矮、街道泥泞、生产落后、生活艰苦的落后面貌,改善了林区职工住房条件,提升了生活质量,满足了林业职工在养老、就医、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实现了几代林业人的“楼房梦”。
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坚不可摧的红线意识、生态建设的“有增有减”,为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基石,使呼伦贝尔先后获得“中国最美草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诸多殊荣。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多次获得全国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市直属红花尔基林业局、新左旗等林业局多次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建设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