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爱温暖渐冻妻子

08.07.2015  13:00

  “只要你活着,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这句话李福明和陈喜英说了11年。

  2004年,妻子陈喜英被确诊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征,俗称“渐冻人”症。4年后,丈夫李福明成为她的“专职护工”。结婚40年来,李福明从没对妻子说过柔情蜜意、海誓山盟的话,但陈喜英患病后,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承担了丈夫应尽的责任,诠释了何为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1970年12月,18岁的李福明报名参军,到二连浩特市中蒙边境哨所服役。那时边境的条件特别差,住的是铁架房,经常刮沙尘暴、白毛风,刮得天昏地暗。后来,李福明成为部队里的作训参谋,因为经常要到地方去接新兵,部队首长看着年轻的李福明到了结婚的年纪,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陈喜英。在乌兰察布民政局工作的陈喜英,也乐意找个当兵的,就这样两人走到了一起。

  “1980年春节一过我俩就结婚了,1981年我们的女儿李淑军出生。”李福明回忆说,“后来老母亲患上了心脏病,几次发病都差点要命,为了照顾妈妈,1982年我选择转业到地方。”因陈喜英为了照顾她的兄妹,不想去包头,李福明就留在了集宁,随后又把父母接到了集宁。

  陈喜英是民政局的副科长,李福明是呼铁局集宁车辆段的副主任,一家三口过得其乐融融。到了2004年,女儿李淑军大学毕业,李福明和妻子去北京看女儿的时候,陈喜英忽然摔倒,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征,俗称“渐冻人”症。医生说,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这种病最多能活2到5年,陈喜英知道后痛苦万分。

  “一定要把陈喜英的病治好!”李福明暗下决心。他四处求医问药,北京、上海等知名大医院都去过了,但都没有效果,只能回到集宁。2008年的一天,正在家中拖地的陈喜英再次摔倒,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病情越来越重。

  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安大小区李福明的家中,一张按摩椅上,已经不能行动的陈喜英躺在上面,呼吸机、制氧机、胃管、尿管、气管,身上插满了和各种仪器相连接的管子。“只要她一个眼神,我就能领会她的意思。”李福明每天给妻子依次进行肢体训练,吸痰、按摩、换药、挂点滴,更难的是换呼吸管、尿管、安插胃管这些颇有技术难度的护理工作,李福明都做得非常熟练。11年的患难与共,让李福明对妻子的习惯偏好了如指掌。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的医生说,李福明精细的护理延长了陈喜英的生命。

  “为了给她增加营养,我忌烟忌酒,只要她爱吃,我就给她买;这病消耗大,得吃有营养的,不然病情发展更快。”李福明制定的一周食谱,青菜、西红柿、玉米碎……这些食物都要打成汁,通过胃管将食物打进胃里,每天5次。“7年了,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晚要给妻子翻身三四次,只有一次我重感冒,怕传染她,才让小舅子替了我两个晚上。”李福明回忆说。

  2014年7月23日,陈喜英因感冒引起病情恶化,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ICU重症监护室一住就是76天,因呼吸功能衰竭,需要切开气管带呼吸机才能维持生命。有人劝李福明放弃吧,不然病人的花销是个无底洞,“只要她活着,我们就还是一个完整的家,钱没了我可以去挣,人没了家就没了,我不能让我的女儿没有妈。”李福明说。

  李福明告诉记者,妻子患病这些年,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他们无以为报。“我和陈喜英商量好了,以后把我俩的遗体都捐献给需要的人,让生命继续。陈喜英的遗体还可供医学研究,希望医学专家们找出解救渐冻人的治疗方法……”李福明说。(记者 王远征)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