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雪三拒升迁:我就是为农民干点具体工作的
出身医生世家,为何毕业选择当“农民”?当了领导,为何每年还要下乡200多天?成绩突出,为何却三次拒绝了升迁机会?……面对人们的诸多疑问,她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这人比较死性,就是个为农民干点具体工作的。”
在她“死性”坚持的背后,是每年行程数万公里的艰辛,是一个旗(县)10年增粮千万吨的惊叹,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多倍的喜悦。
她,是内蒙古自治区 通辽 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梅园雪。
梅园雪(左)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朝伦敖包嘎查向村民石长山讲解膜下滴灌技术(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7年如一日,帮助增粮千万吨
“有项目区的地方,没有几个土房。没项目区的地方,没有几个瓦房。”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农村,可以听到农民如此评价梅园雪推广的膜下滴灌项目区。
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农民石永辉种了40亩地,2014年都被纳入项目区。谈起项目区的好处,他乐得合不拢嘴:“每亩地多打了200多斤粮食,节水节肥还能省下20多元钱。原来干农活一身大泥巴,现在浇水施肥都不用下地。每天摁一下机器的按钮,背着手绕地头走就成……”
在30年前,这一切还难以想象。当时,因为长期使用单一氮肥,科左中旗不少土地已经板结,加上生产技术落后,平均粮食亩产不足450公斤。
1989年大学毕业后,梅园雪放弃在城里“坐机关”的机会,也没有像父母和弟弟一样当医生,而是回到家乡科左中旗,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技推广员。
农民最初并不接受新技术,梅园雪只能一家一户地劝说,有时候一户人家就要去七八趟。农民听不懂,她就住到农户家里,面对面讲,手把手教。
上世纪90年代,科左中旗没有一条像样的乡村公路,梅园雪下乡只能搭老乡家的农用车,一走就得多半天。“到了地方下了车,腿都走不动道了。”她说。
为了在春播前采集好土壤的样本,她往往冬天就出发,同时也带着春天的衣服,因为一圈走下来,已经从冬天走到了春天。
农技推广的活儿又脏又累,一般毕业生来了没几个月就要走,梅园雪一干就是27年。她笑着说:“别看有时候累得直不起腰,等到春天出苗了,秋天收获了,我就挺高兴。”
27年来,梅园雪平均每年都有近200天扎在基层,行程四五万公里。她走遍了全旗516个嘎查村,累计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十余项,推广应用面积近5000万亩。
27年后,科左中旗粮食亩产提高了200多公斤,粮食总产由40万吨增加到280万吨,农民收入从不足850元增加到8997元。
自2004年起,科左中旗连续11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先进生产单位”等称号,至今累计增产粮食已达1400多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