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用创新思维激活工作新亮点——创新路上的检察身影(二)
2月13日检察日报第十二版以《创新路上的检察身影》为题,介绍了用创新思维激活工作的新亮点。自治区检察院沈静芳,以客座主持人的身份对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解读。
今天,小编带您走进第二个镜头,去看看赤峰市元宝山区检察院和松山区检察院的创新亮点!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年来,内蒙古检察机关围绕检察工作主题,遵循检察工作规律,破瓶颈、转作风、树理念,形成了一批具有内蒙古特色、切实有效的制度机制和创新做法。2018年,内蒙古检察院又将创新发展工作纳入年度考核,65项工作入围创新品牌,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镜头二 工作内容创新
说法明星
【赤峰市元宝山区检察院】
“检察官大姐姐,我认识你,你不就是电视节目‘以案说法’里的那个明星吗?”近日,在赤峰市山前学校,一位中学生指着前来开展普法讲座的元宝山区检察院未检检察官于佳乐说。
上个月于佳乐刚刚在元宝山区电视台录制了《小哥俩的悲剧》这期普法节目,这档节目这些天正在当地电视台热播。同于佳乐一样成为“以案说法”栏目明星的还有来自该院的26名青年检察官。
近年来,该院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认真履行办案职责的同时,十分重视为群众讲好法律故事。2017年6月,该院与当地的元宝山区电视台合办“以案说法”电视栏目,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群众欢迎。截至2018年末,该院已经先后有26名检察干警走进元宝山区电视台的直播间录播节目。节目播出36期,每期播出8分钟,重播3次。同时,该院和元宝山区电视台还精心包装,把节目视频及时用微信传播,得到众多微友的喜爱。
为了让电视节目深入民心,该院投入了很大精力。他们挑选了来自侦监、公诉、未检等科室案件办得好、文章写得好、上台说得好的“三好人才”参加节目录制;在内容选择上,所选案例侧重“三性一热”,即有警示性、典型性、教育性,还要关注热点,通俗易懂。为了完成录制任务,干警们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找案例,写稿子,反复修改,反复排演。活动得到各地媒体的高度重视,此栏目还获得内蒙古检察系统颁发的“最具创意栏目奖”。
“看了说法视频,我们始终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基层院做的,你们真是好样的!”“你们这些说法节目,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案件的背后故事,这样的普法通俗易懂,很喜欢。”许多观念、微友的留言,是检察干警不断前行的动力。
点面结合
【赤峰市松山区检察院】
2018年底,10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政协委员和人民监督员驱车来到赤峰市松山区小庙子村。冬日的阴河,水流汩汩,清激见底。“这河水如此清澈,真得感谢松山区检察院。”小庙子村主任李永波在参观介绍情况时如是说。
小庙子民俗村位于松山区大唐镇,地处阴河源头,与河北省围场县山水相连,地处发源于围场县的阴河下游,距赤峰市区90公里。去年4月,针对小庙子村民反映阴河上游存在污染,对灌溉种植产生影响的情况,松山区检察院与围场县检察院签订了区域间生态检察合作机制,这在自治区首开跨地区合作先河。
针对阴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松山区检察院检察长赵晓明多次深入到小庙子民俗村调研走访,向村民宣传生态检察和公益诉讼。在调研中,还发现途经围场县流入松山区境内阴河上游的土豆淀粉企业较多,污染严重,遂向围场县检察院发函,商请加大环境执法检察监督力度。两地检察院因此进行跨省市县联合办案。
保护生态环境,除了在“点”上用力,更需在“面”上铺开。2018年4月,在该院的积极努力下,赤峰市首家生态检察工作站在松山区国营老府林场挂牌成立,解决了与围场多年的林地边界纠纷问题。8月,区委政府《关于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顺利出台。该院与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也相继建立。该院探索构筑了公益诉讼“321”工作法,通过建立区域外、区域内和部门间的三项合作机制,落实推进生态检察和公益举报奖励两种办法,做强生态检察工作站一个示范点,凸显了检察机关的新作为。
2018年,该院共督促挽回被损国有林地1920亩,督促林业部门完成林地清收还林1000多亩;督促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16公里,整治违法排放空气污染物的企业40多家,督促收回被非法占用的城镇国有土地217亩。所办案件覆盖了大气、水域、食品药品安全等各方面生态资源领域,全方位守护了松山区的生态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