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民具博物馆,带你寻找乡愁记忆   

12.09.2016  00:09

  9月9日,中国首家民具博物馆——内蒙古师范大学来喜民具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喜庆的花轿、老式留声机、古老的耧车、温馨的毡房、斑驳的课桌……行走徘徊在2000多件浸润着民族和时代文化印记的老物件前,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乡土家园……

  在陷入回忆前,有必要先了解下民具是啥。民具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民间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实用器具。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民具记录历史、讴歌时代、反映生活、传承文化,它们映现着往昔岁月的痕迹,让我们触摸到民族文化的灵魂。这些民具,都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王来喜历经20余年从内蒙古各地征集来的。每一件,都真实地记录着往昔岁月。                 

  民具博物馆到底都有啥?一起来看看 

  这些场景,有没有勾起你的乡愁?这是内蒙古西部农村秋收时的场景,家里的青壮年负责碾谷、扬场等重体力劳动,老人负责饮食、手工及照料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农村的青壮年为了生计都外出打工,留下不少老人和孩子在家,这样的场景,留存在乡愁的记忆里。

  这些农具你还能叫出名字吗?你还知道怎么使用吗?在传统农具展区,这样的农耕器具及农村家庭生活用具有上百件,有犁、耧车、碾磨、水车、铡刀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时代的到来,这些农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看到这幅乡村小学场景,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斑驳的旧桌椅、火炉子以及黑板两边“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几个大字,是70后80后独有的记忆。还有这些教具,打字机、油印机、幻灯机等,经历了时代变迁,已经被新的教具代替,尘封于历史。

  在民国器具展区,家具、台灯、电话机、箱包、茶具、梳妆镜、自行车等物件,在自然传承清明传统民具的基础上,突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进口洋货展区,陈列着德国的钟表、俄罗斯的套娃、日本的茶具、美国的留声机等物件,仿佛听见这洋戏匣子里又流出“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这样的歌曲来,无声地诉说着上个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

  大哥大、二哥大、BP机,黑白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已经习惯了智能大屏手机不离身的我们,有没有被震撼到?这些家用电器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永远的记忆。

 

  文革藏品展区,挂镜、相框、搪瓷缸、帆布背包、饭票、饭盒、毛主席语录、革命样板戏读本陈列其中。这一时期的物件以带有毛主席像章、五角星图案、“为人民服务”字样等为显著特征。

  这是工商用具展区,各种称、斗、算盘、和刨、锤、扳等用具,虽然大多数已经消逝在汹涌的现代化浪潮之中,但能看出个个构思绝妙,真是被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创造精神所折服。

  终于轮到“喜文化”了,看到这幅图,应该全明白了吧。在中国,喜悦涵盖了精神与物质生活的丰裕,人生诸多美妙时刻几乎都可以用“喜”来概括,比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些带喜字及彰显喜文化的桌椅、橱柜、箱包、茶具、服饰等“喜”生活用品,集中展示了内蒙古城乡婚庆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具博物馆还有反映农牧民衣、食、住、行等展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

  结束语:

  曾几何时,民具或余人耳鬓厮磨,亲密无间;或与人朝夕相伴,须臾难分。不管是器具,抑或是习俗,它们都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滋润过我们的先辈。不同民具汇聚而成的,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民具属于时光,也属于所有人,每一件器物,都记录的时光,见证了故事……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