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的永恒追求
陈旗民族小学开设民族服饰制作特色课。
陈旗白音乌拉嘎查被评为自治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
教育是社会繁荣、民族振兴的根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因此,陈巴尔虎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执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坚持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方针,推行“两主一公”办学模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民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战略气魄和高瞻远瞩的眼光,使民族教育腾飞,持续走向了辉煌。
近5年来,陈旗投入3538.27万元用于民族学校、幼儿园新建校舍和校舍安全改造;投入2420.12万元用于建设民族学校体育场馆;投入782.13万元用于建设民族学校运动场地;投入900万元用于民族学校教育信息化及设施设备购置。陈旗民族学校建设标准均高于地区同类学校标准,硕果累累。
据了解,陈旗现有蒙语授课小学1所、初中1所、幼儿园1所,加授蒙语的汉语授课学校2所,苏木镇附属幼儿园5所,其中设有一所牧区特色流动幼儿园。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九年巩固率达到100%。全旗学前三年适龄幼儿1014人,在园幼儿1146人,其中蒙语授课幼儿410人,占入园幼儿的35.77%,学前三年总入园率达到113.02%。蒙语授课幼儿园教职工69名。截至2014年底,全旗10所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了自治区标准化学校标准,其中民族小学被评为现代标准化学校。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评估验收。
陈旗一直坚持发展特色民族教育,不断提升民族教育内涵,逐年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切实保障了民族教育优先发展。以“民族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率先完成“三通一平台”建设,加入全市蒙语授课学校“同频互动”教学平台。“同频互动教室”、“录播教室”覆盖率达到100%。民族学校实现“一师一机”的配备。目前校园安全监控实现旗内联网,年底前将实现区、市、旗三级联网。建立了光缆架起的“陈旗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管理的信息化。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推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方式,使教育信息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16]32号)文件要求,实施蒙语授课幼儿入园政府补贴政策,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在足额拨付小学生1080元、中学生1350元的国家伙食补助的基础上,旗本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将中小学寄宿生伙食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落实非民族学校就读的三少民族和俄罗斯族住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每年补助小学生500元,初中生600元。2016年,为180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102万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为80名低保家庭大学新生办理了286万元的低保新生入学资助金。争取各类帮扶资金24.7万元,以企业赞助的方式,设立生活困难大学生资助基金,帮助边缘生完成学业。设立了“精准扶贫教育基金”,2017年基金入库50万元。为鼓励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实施研究生奖励制度,为每位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发放5000元的奖励金。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并随着财力的提高逐步增加。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实现了没有一个孩子因生活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的目标。
近年来,陈旗积极适应民族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本着“以学生为本,创办一流的民族教育”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严谨规范、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办学之路。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民族特色,发挥环境育人的隐形功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民族特色课程建设也是日趋完善。
据了解,陈旗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共开设20多项民族特色课程,编印校本教材,为孩子们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有效载体。蒙古象棋、射箭课已成为全旗所有学校的普及课程,皮鞭、皮画等课程成为全市范围独树一帜的特色课程。开展“成吉思汗诞辰纪念日”、“校园纯蒙语日”、“校园那达慕”和“校园美食节”、“蒙古敖敦”播音主持人比赛、“踏寻草原——蒙古族礼仪传承”教育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为孩子们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起到了促进作用。
硬件是筋骨,特色是灵魂,传承和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成为了陈旗发展民族特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各级组织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旗的民族教育事业正一步一个脚印大踏步地坚实前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脉搏,以高标准推进民族教育事业更快发展,陈旗为弘扬民族教育,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