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好才是真好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间,我区的改善民生成绩单可圈可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三五”和2016年改善民生重点工作目标明确,掷地有声。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民生改善恰恰能折射出新常态下我区经济结构在加快调整、改革在向纵深推进。
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如何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进而激发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5年的各项数据,我们发现: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另一边却是民生指标飘红——
就业保持基本稳定,饭碗更多了: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5%,低于年初控制目标。
居民收入稳定提高,钱包更鼓了: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保持平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各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安心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投资418.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28.5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24.2万套,居历年之最;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21.8万户,竣工21.4万户。
圆满收官的“十二五”,民生成绩单更是可圈可点:
全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192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220万户城乡困难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和13.3%;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个一”民生实事惠及336.7万农牧户、4.15万贫困家庭大学生和4800个零就业家庭。
新常态下,我们正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我们看到,过去的一年,全区各地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与此同时,民生、就业等状况较好,更是表明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民生好,才是真的好。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改善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比GDP快慢更值得关注的、终极的经济指标。同时,民生改善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改善民生的种种努力,一方面将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获得感,从而激励百姓的建设性活动;另一方面,从科学施政与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角度,致力于改善民生,会给予社会更多的发展动力与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于光军认为。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改善民生,就要稳就业、提收入、强保障、精准扶贫。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的改善民生重点工作目标掷地有声,代表委员们对此格外关注。
稳就业松不得。李艳荣代表建议,开展就业培训要坚持灵活、实用原则,适当缩短项目培训时间,降低培训门槛,使培训对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多个从业资格,拓宽就业渠道。郑楚英代表认为,为了扩大就业,应该降低企业的社保负担。
提收入慢不得。安彩英代表建议,把我区种植面积较大的经济作物纳入农业保险范围,由政府、农户分别承担保费,解决其后顾之忧,收入也会有所增加。
强保障弱不得。王洪学代表建议,加大对养老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确保各种补贴按标准落实到位,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业中。
扶贫攻坚要精准。乌云娜代表建议,要加强基层扶贫管理,拓宽扶贫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信用社帮扶贫困户的办法,使需要帮扶的农牧民受益。
讨论中政协委员们也认为,尽管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可民生投入还要加大力度。要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健全特困群体的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等。
持续改善民生,让每个人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深化民生改革,让每个人都有凭借勤奋工作、诚实经营和聪明才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只有民生好,经济社会发展才会获得持久动力并走上良性循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