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政让百姓感受“暖暖的幸福”
●从2011年的76.9%到2014年的82.5%,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占比一路走高,彰显出“财政为民”理念,也让这个工业城市的民生关怀显得更加动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民生保障网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等民生指标均居自治区前列,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提高。这些领先于自治区的民生指标,都让这里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感受到一份“暖暖的幸福”
“要说这五年来的变化,老百姓还是喜欢用数字说话。就拿收入来说,2010年我的工资是1600多元,到今年10月份工资涨到了4015元。过去是钱不够花,现在还得思谋钱存在哪儿更安全。”今年77岁的退休老人银秀珍说起“十二五”的收获,用翻了一倍多的工资来表达普通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而五年来越变越美的城市环境,也让她多了一份身为包头人的自豪感。
虽然地处西部一隅,但包头人的幸福感却是最强的。无论是新建成的百里绿廊、公交专道,还是领先于自治区的城乡低保等民生指标,都让这里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感受到一份“暖暖的幸福”。
幸福从哪里来?从不遗余力的民生投入中来。
从2011年的76.9%到2014年的82.5%,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占比一路走高,彰显出“财政为民”的理念,也让这个工业城市的民生关怀显得更加动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千方百计保障‘底线民生’,不遗余力改善‘基本民生’,尽心尽力破解‘热点民生’,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于包头的民生财政,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素梅给出最朴实的解读。
近三年来,我市累计投入70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城区断头路建设、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直饮水改造、食品安全监管、公共交通改善、扶贫攻坚、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等民心工程,有效改善了空气、饮用水、公共交通和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让老百姓真正能“吸得上新鲜的空气、喝得上干净的地下水、看得见满眼绿色、吃得上放心食品、用得上便捷交通”,使包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宜居城市。
哪里的民生薄弱,财政资金就流向哪里。
北梁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面对这项总投资230多亿元、涉及9万人口的头号工程,我市创新性地做好资金筹集、调度、管理等工作,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到今年年底,4.32万套安置房即将交付使用,数万棚户区居民将住进宽敞的楼房。
发展要让人民受益。“十二五”期间,我市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三无”人员供养补助标准等民生指标均居自治区前列,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提高。
为回应百姓的呼声,我市加大投入破解“热点民生”。近两年来投入3.5亿元,建设55所公办幼儿园,解决了入园难问题;新建回中、蒙中、包九中分校等重点中学,并率先在全自治区实现了高中中职学生免费上学。新建了中蒙医院、儿童医院,并率先在全区实施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参加大病商业保险办法,使大病报销比例均提高了15%,报销额度分别达26万元和15万元,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对一个城市而言,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的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发展。而对老百姓而言,经济发展首先要体现在收入增加,兜里有钱,才能敢花钱。
“十二五”期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04元,同比增长9.4%,比自治区高出10145元,总量继续位居自治区各盟市首位。2014年全市个人存款余额1296.2亿元,较2010年的750.8亿元增长72.64%。而全市消费品“蛋糕”也越做越大,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20.7亿元,到2014年达到1184.7亿元,增长了64.38%。
近日,2015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出炉,包头在全国29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46位,成功闯进50强。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