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沙作战”的决心为浑善达克沙地注入了绿色血液

29.08.2015  22:14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28日电(记者哈丽娜)“过去草原上刮沙尘暴,能把房门堵住,大家从门出不去,只能从窗户爬出去,现在不一样了,12年的治沙工程为牧民保住了家园。”望着眼前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黄柳树,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音乌拉嘎查书记玛尼扎布感慨万千地说。

巴音乌拉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植被覆盖率不足20%,如今,一棵棵黄柳树、一株株杨柴、一簇簇沙打旺,生机盎然地伫立在沙地上,为浑善达克沙地注入了绿色“血液”。

玛尼扎布今年58岁,他亲身经历过草原的繁茂、草原的退化与草原的蜕变,。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风景这边独好,草都长到了膝盖处,但从90年代开始,在人为和自然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这里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80%草原变成了沙地。

“2002年嘎查整体生态移民,2003年开始,在旗政府、林业局的支持下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草木自然恢复,12年间,嘎查的4万亩沙地有98%得到了恢复。”说到今天的成果,玛尼扎布脸上布满了笑容。

2000年,正蓝旗借助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通过封、飞、造、禁,全面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改善生态。

正蓝旗林业局林工站站长包桂荣200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林业局工作,“我来的那一年正是正蓝旗最艰难的时候,虽然是林业专业的毕业生,但第一眼看见茫茫的沙地心里很害怕,加之不适应当地生活习惯,我整整哭了好几天。”她说,“后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开导和帮助下,渐渐地投入到治沙治漠工作中,决定为正蓝旗的老百姓做有用的事儿。

然而,万事开头难,治理过程并不顺利。“草原治沙必须要有当地牧民的积极配合,但当时牧民经济条件不好,不愿投入到治理沙地工作中,与牧民的沟通协调成了一大难题。”包桂荣说,加之人工造林、飞播造林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过去正蓝旗经济条件差,人口又少,面临过多种挑战。

但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员工,都抱着一颗‘与沙作战’的决心,起早贪黑地工作,一边做牧民的工作,一边参加第一线,通过12年间的辛勤努力,最终为老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包桂荣笑着说,“每当看见一片片恢复生态的草原我感到很自豪。

如今,正蓝旗累计治理沙化退化草场面积353.7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约300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林草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65%以上,还成立了“黄柳种植基地”。

随着生态逐渐转好,农牧民增收渠道也拓宽了,农牧民不再依靠单纯的农业或牧业经济来源,生态环保还给他们带来了另一份“绿色收入”。

过去草场沙化厉害,秋天打不到草,羊就没有吃的东西,往往卖不上好价钱,通过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等工程,草场生态变好了,秋天能多打一些草,不仅能供给自己的羊,富余的还能卖出去,增加了牧民的收入。”牧民南丁地说。

据统计,2002年至2014年,正蓝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增至1266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