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绿进沙退 呼伦贝尔大草原再现碧绿底色

29.08.2017  11:23

    茫茫8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大草原从大兴安岭山脉向西铺开。然而就在这绿色大野的腹地中,却存在着三条沙带,对草原时时构成威胁。

    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沙地就位于中部沙带上。“这条路是通往新巴尔虎右旗的公路,几年前,这条公路还没有建起来,来往的车辆都在沙子上行驶,现在你再看,公路修好了,道路两边也看不到白白的沙子了,都是绿草。”行驶在阿木古郎镇通往甘珠尔沙地的路上,同行的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林业局副局长刘再义,看着车窗外的绿色兴奋地对记者说。

    很快,我们就到了沙区综合治理项目区。曾经的满目黄沙,如今处处树影婆娑、绿意盎然,再也难寻当初荒凉的景象。据刘再义介绍,这里原来留下了一片沙地打算做参照,不曾想周边封育治理后,那片沙地上竟然自然恢复,长出了茵茵绿草。

    站在甘珠尔庙东6公里的一处草原上,一人来高的黄柳正如燎原之势向高处的沙丘挺进,越接近沙丘草越低,在网格状的沙障保护下,小叶荆棘黄柳等通过种植和飞播造林的方式在这里扎下了根,顽强地与白沙抗争。

    美丽丰饶的呼伦贝尔地域辽阔,美名远播。在这方绿色净土上,我国最美丽的草原、最大的原始森林和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连同生息繁衍在这里的3000余种野生动植物,环环相扣、链链相接,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可是,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加重,大风天数增多,再加上部分地区不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等原因,呼伦贝尔草原草场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沙地侵蚀和草原沙化犹如恶龙,吞噬着绿色。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这里的沙地面积由1999年的1320万亩扩展到1950万亩。

    呼伦贝尔大草原沙化不断加剧,危害日益严重。日益扩展加剧的土地沙化形势,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呼伦贝尔市委、政府提出了举全市之力实施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确定了每年治理沙地100万亩的奋斗目标,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全市公共公益项目一号工程。

    “治沙能不难么?2009年我们开始大规模的治沙行动,首当其冲的就是流动沙地。”嵯岗林场场长陈华春说。他告诉记者,打沙障是治理流动沙地的第一道工序,只有等沙子不流动了,才能在雨季混播治沙作物,等灌木长起来后,再适当种些樟子松等乔木。而沙地深处车根本进不去,只能靠工人一趟一趟把种子背进去。

    这么大面积的治沙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政府把当地牧民发动起来,坚持生态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让生态建设和保护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地还是他们的,我们治理好了再还给他们,但是列为封禁保护区的,坚决不能再让牧民进去放牧。”陈华春说。

    “每年到5月份,我们就开始治沙。每亩沙地政府都出几百块钱,我们夏天也没啥活儿,就天天扛着沙柳、芦苇进到沙区打网格。这些年,经我的手治理的沙地少说也有几千亩了。”说起这些,陈巴尔虎旗牧民杨俊特别自豪。

    众志成城,绿进沙退。昔日的茫茫沙海,已经变成了片片林地和绿洲,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再现碧绿底色。

    据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曲香芝介绍,如今,沙区治理项目区流动沙地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局部地区提高30%以上,有效地遏制了草原沙化的势头。但是呼伦贝尔沙地大部分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不连片分布,而且与草原的界限非常模糊。如果哪年干旱,可能周边的草场就会退化成沙地。

    “这是一场抗沙拉锯战,一旦停止治理,极易发生反弹。”曲香芝表示,“未来将以恢复沙地原生植被,改善沙地生态环境,控制沙地内部活化、外部扩展作为目标而继续努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原标题:最美草原再现碧绿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