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套平原:节水管水改水为“活水”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千百年来黄河是一条灾害频发的河流,而它却独独偏爱内蒙古河套平原,将这里孕育成一眼望不到边的良田沃土,使之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著名的“米粮川”之一。因为有了水,这里变成了有名的塞上江南,养育了一方水土和一方人。
节水:膜下滴灌富农又节水
地处河套深处的巴彦淖尔市,近年来种植的甜瓜远近闻名,我们采访时,正值甜瓜生长季节,瓜农汤平今年种植了110多亩地,春天种甜瓜,秋天种青椒,去年收入70多万元,汤平是磴口县隆盛合镇的种田大户,但即使是种20多亩地的小户,每年收入也可达10万元左右。汤平的土地大多数都是从村民手里租来的。他说,别人外出挣钱,他在地里刨闹(劳动),照样过上小康生活。
今年,让汤平最高兴的是,政府把“膜下滴灌”项目落到他家,要抓住这个机会,就得下工夫。据他自己估算,今年的收入能够上100万元。
“所谓的‘膜下滴灌’是将作物种在塑料膜下,根据生长需要进行灌溉。以前用大水浇灌,每天用400度电,浇水还需要4天,不但耗时长,而且用水多。如今,每天只用100度电,浇水10个小时。”汤平说。省水、省电、省时、省工、省力,增产、增收。当地水利部门总结,膜下滴灌达到了“五省两增”的效果。
磴口县隆盛合镇新地村的村主任方万新也是东一支渠用水协会的会长。协会辖区内有6000亩耕地,种植着青椒、番茄、甜瓜、华莱士、薄片甜瓜以及薄片向日葵。每亩能赚6000元,套种向日葵可高达7000-8000元。
让农民管水,是河套灌区早在几年前的一个创新,也是一次节水方式的尝试。方万新说,用水协会是农民选举产生的,通过用水协会,灌区普遍推行了亩次计费,改变了过去吃“大锅水”的局面,农民多浇少浇,收费多少,一本明白账,村民们因为浇水引发的矛盾少了,种植成本也大大降低。“原来大水漫灌时,管理跟不上,矛盾也多,越急越用不上水。我们种地也不赚钱。现在好了,新的技术加上管理到位和细化,种地轻松了,收入也高了。”村民张万福说。
到2014年,该市共完成国家投资建设的大田膜下滴灌工程面积13.58万亩,其中2014年实施的2013年“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和2013年牧区节水示范项目将实现节水灌溉自动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牧民劳动强度。目前山旱牧区累计发展大田膜下滴灌工程面积68.9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