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 内蒙古篇】治沙,不是要消灭沙漠
护林员在宁夏盐池县重点地段巡查。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我国是全球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也是荒漠化防治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国家。
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有哪些有效经验和做法,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近日,记者前往宁夏、内蒙古等地调研。
沙尘暴次数少了、强度小了
四五级的大风呼呼刮着,却没有扬起沙尘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高沙窝的一片沙丘上,四五级的大风呼呼地刮着,却没有沙尘扬起来,天空依然如明镜一般。
“这天气要是放在十几年前,早就是黄沙滚滚了。”盐池县林业局副局长王增吉说,老一辈人有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子满地跑,沙丘比房高。盐池中北部有三条流沙带,刮西北风时,这里的风沙甚至能刮到北京!
盐池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毛乌素沙漠南缘,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为258毫米,蒸发量为2012毫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境内80%为沙化土地,全县沙化面积达539万亩。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距盐池不到300公里,被腾格里、乌兰布和及亚玛雷克三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比盐池更为脆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是降雨量的20倍。沙化及荒漠化面积为6.4万平方公里,占全旗国土总面积的79.3%。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盐池县和阿左旗近年来植被覆盖度都明显上升,沙尘天气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减少。10年前,盐池县一年里有近两个月是沙尘天气,如今植被覆盖率达到68%,一年的沙尘天气只有不到10天。阿左旗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4.8%提高到现在的12.5%,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往那样“遮天蔽日”的黑沙暴。
阿左旗吉兰泰镇希尼呼都格嘎查(村),42岁的杨塞希拉图对小时候风沙肆虐的情景记忆深刻,“沙尘暴刮起来遮天蔽日,白天一下子就变成了黑天,伸手不见五指,跟世界末日似的。这些年,沙尘暴次数少多了,强度也小多了。”
位于腾格里沙漠东缘的阿左旗头道沙子飞播区一片绿意,沙蒿、花棒等植被挺立在沙丘之上。“这片飞播区以前都是肆虐的流沙,如今都被降服了。”阿左旗林业局副局长杨晓军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防沙治沙
治理的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
这么大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王增吉和杨晓军的回答相似: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治沙。
“沙漠自古就有,并不适合人工治理,实践也证明行不通。治沙不是要‘消灭’沙漠和沙尘暴,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王增吉向记者强调,造林治沙要讲科学,可以重点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及公路边等地人工造林。
盐池的变化,始于封山禁牧。“没有人、牲畜的干扰,自然修复的能力是很强的。”王增吉说,2003年,宁夏实施全境禁牧封育,全区近300万只羊全部实施圈养,而盐池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封山禁牧。
盐池县猫头梁村的一片沙丘上,一束束的麦草呈方格状铺在沙上。方格中,沙蒿、沙柳等植物茁壮成长。草方格是缚住流沙的好办法,用麦草在沙上筑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围篱,固定沙子,然后利用逐渐腐朽的麦草,种植耐旱的植物,并使得草方格内出现表土,遏制沙漠扩张。
指着沙蒿、沙柳,王增吉告诉记者,“这些植被都是固沙先锋,它们能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沙漠上生长繁殖、蔓延成片。有了它们,流沙就再也肆虐不起来了。树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本地树种为主,这些地方就适合长这些灌木,外来的树种难以存活。”
在长期的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的过程中,阿左旗逐步摸索出“飞、封、造”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飞”即飞播造林,飞播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符合阿左旗地广人稀的特点。目前,阿左旗累计完成飞播造林454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了一条长35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锁边”林带,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形成了一条长110公里、宽3到15公里的“锁边”林带。
“封”即封山育林,重点放在不宜飞播和人工造林、植被容易自然恢复的地区,辅以人工干预,加快森林植被更新。阿左旗累计完成封育面积168万亩。在15万亩腾格里沙化土地开展了封禁保护试点。“封禁保护以后,没有人为干扰,即使植被没有恢复,沙地表面也会形成一层‘结皮’,减少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杨晓军介绍。
“造”即人工造林,主要树种为具有防风固沙作用的灌木树种梭梭。“十二五”期间,阿左旗累计营造梭梭林116万亩,今年计划人工造林30万亩。
经过多年的治理,盐池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了人进沙退。阿左旗生态环境由过去的“整体恶化、局部治理”转变为“恶化趋势减缓、治理区域好转”。
生态和经济效益都要有
将开发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延伸产业链条
“防沙治沙,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无论是树种选择,还是技术选择,都已经很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治沙工作可以高枕无忧了。”杨晓军说,灌木林固沙效果好,但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仅仅依靠政府,没有农户、企业的支持,治沙工作难以为继。
绿色银行要变出钱,农民的收入要增加,怎么办?盐池县、阿左旗在沙产业上下功夫,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大产业开发力度。
盐池有“中国滩羊之乡”的称号,封山禁牧后,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种草养羊”的道路。改为舍饲后,滩羊饲养量不减反增,从2002年的84万只增长到现在的270万只。
“借着滩羊养殖,盐池发展灌木林,如今有260万亩可利用柠条,100万亩灌木种植基地,柠条饲草料加工利用产业也逐渐兴起。”王增吉说,现在盐池农民可支配收入中,有一半来自滩羊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盐池县哈巴湖、明长城、十里红柳长廊游客如织,客流量日以万计。盐池县冒出30多家农家乐,其中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两家。花马池镇曹泥洼村发展农家乐,去年村里接待游客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00多万元。
阿左旗沙生植物示范园,一人多高的梭梭迎风挺立,一棵这样的梭梭能固定10平方米的沙地。阿拉善宏魁苁蓉集团党委书记任存福介绍,梭梭根部可以接种高价值的中草药肉苁蓉,给当地人带来更多的收入,用经济手段保护了梭梭林。
阿左旗吉兰泰镇召素陶勒盖嘎查,刘英杰家的草场上,成片的梭梭林生机盎然。刘英杰告诉记者,家里有5000多亩梭梭林,卖苁蓉每年收入三四万元,“这比放牧收入高多了。”
在刘英杰的眼中,这片充满生机的梭梭林是个“绿色银行”,不仅能帮助他们增收致富,还能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
阿左旗在巴彦浩特、吉兰泰等9个镇启动了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并与中科院合作开展沙生植物产品研发工作,启动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目前阿左旗已有400多户农牧民、18个专业合作社从事梭梭苁蓉种植,累计营造梭梭林116万亩,接种肉苁蓉20万亩。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阿左旗将进一步开发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改善沙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杨晓军说。
记者手记
对“地球的癌症”应科学施治
风起时黄沙蔽日,是以往很多沙区的写照。如今,在沙区采访,记者看到,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状况从整体恶化转变为整体好转。很多经历过风沙肆虐的老一辈人,都由衷地感叹,沙尘变少了,环境变好了。
听到的讲述,看到的情景,让记者深深感到,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的荒漠化,是能够治理的。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摸索出日益成熟的治沙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宁夏盐池县刘记窑头村,65岁的村民刘占有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70多户人,老百姓看不到治沙的希望,纷纷向外搬迁,一度只剩下10来户。如今,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兴林治沙惠民富民协同推进,刘记窑头村一些搬走的村民又陆续搬了回来。
治沙,我们应该有信念、有信心,下定决心干好这件事,但也要注意讲科学,不蛮干。以往,一些地方认为“人定胜天”,盲目“向沙漠进军”,不顾自然条件,在不适宜栽种草木的地方盲目种树种草、改造沙漠,结果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防沙治沙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治哪里,怎么治,用什么树种,都要科学论证认真研究。
坚持不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科学施治,才能逐步改变沙区面貌。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