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专家热议中国经济改革成绩与挑战

13.01.2015  18:39

        新华网华盛顿1月13日电(记者江宇娟 刘劼)在日前举行的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经济改革论坛上,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相关挑战。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论坛上表示,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都作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速达双位数,但也伴随着通胀的双位数增长。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中国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到2002年之后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但通胀水平明显回落到4%左右。

        基础设施投资不仅给中国经济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给世界留下了一笔“重要遗产”。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开始向其他国家推荐中国方案,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应对经济周期性风险。

        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认为,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导致财政收入大幅下降,银行业坏账率高启。当时包括国企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帮助中国经济重回增长轨道。黄益平认为,目前中国仍面临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中国必须继续推动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黄益平说他对此并不感到悲观。他指出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消费比重攀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其次,网购、互联网金融、快递等行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形成重要支撑。

        布鲁金斯学会清华中心资深研究员葛艺豪认为,中国2014年的改革动作比市场预计得要大。行政审批改革降低企业创业门槛、进一步放宽存款利率控制、沪港通启动等改革举措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都起到重要作用。他认为,中国经济再平衡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尽管近几年来中国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都有所放缓,但消费增速下降的程度要明显小于投资增速的降幅。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杜大伟则表示,中国正在推行的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中国经济降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而更多地依靠内需和产品创新。

        北京大学教授卢锋指出,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进展顺利,中国经济会稳步增长,能够向世界输出更多的产品,也会从世界各国进口更多的产品,为全球经济增长形成积极影响。此外,中国对外投资力度加大,积极参与建立多边国际开发机构,这对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将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随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扮演的角色也会逐渐加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对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