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寻找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08.01.2015  14:12

  加入文艺队伍之后,我参加过许多与文艺相关的会议,阅读过诸多相关的文章,期间发现,一些“业内人士”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言必称“三缺”,也就是缺投入,缺人才,缺领导的重视。我以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些领域的发展可以说是飞速的,这是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应该承认的事实。就总体走向和发展大势而言,我们的文艺事业可谓既不缺钱、缺人,更不缺“重视”。那么,要进一步发展文艺事业,我们究竟缺什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长久思考而又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学了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可谓“茅塞顿开”。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文艺界可以说出现了不少怪现象:少数“艺术家”聚集在宾馆之中“侃侃而谈”,便可创造出“惊世之作”;那些“明星”“大腕”可以说“无所不能”,将观众“忽悠”得北南不分,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些“纯娱乐”的倡导者认为,文艺作品不需要思想,不需要立意,更不需要文本,一切均在“艺术家”的“自由发挥之中”,等等。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文艺真正缺乏的是“源头活水”;文艺家偏离的是将“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的要求;文艺作品缺少的是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简言之,就是在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还不能满足我们所处时代的要求。

  我认为,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所说的“源头活水”有深刻的意义。时下有不少不接地气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因粗制滥造而饱受诟病的影视剧作品,究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许多方面,实属于“一言难尽”。但一个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些作品缺乏生活,缺乏对生活的认识与升华。没有生活,必然会远离人民;离人民远了,人民自然不会喜欢。

  就像人们不喜欢雾霾一样,我想大多数人自然也不会喜欢以上种种“现象”。如果说大家都在期待出现一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文艺环境、文艺境界,那么,就必须按照习总书记讲话的要求,深入生活,寻找源头活水。这也是建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共同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是创作属于这个时代作品的必由之路。(刘新和)

  (作者系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