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的繁衍与传承

23.07.2016  10:37

 

游牧文化原生态的勒勒车,是游牧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游牧文化的产生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末期。所谓游牧文化,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其显著特征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即表现为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与农耕文化的不同。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几千年前,在广袤的达茂草原,林胡、楼烦、匈奴、鲜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为这片草原留下了独具魅力的游牧文化。这里成为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永久举办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古老达茂草原的游牧人与赖以生存的家畜为伴,选牧场而迁,岁月轮回游牧不息,渐渐形成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草原风情。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自然的草原明珠,是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包头 市60%的不可移动文物犹如珍宝镶嵌在达茂旗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雨沧桑,历练了金戈铁马的游牧文明;日月更迭,凝聚了感天动地的人文华章。

7月,原野的清风,吹送青草芳香。第四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在达茂旗启幕,101项文化旅游活动,展现了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岁月轮回游牧不息

“在绵延15000余公里的亚欧大草原上,一代代游牧人栖息、繁衍、移徙、雄踞,构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而他们创造的文化,风格粗犷豪迈,魅力无穷,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游牧文化属于世界范畴,但在中国的发展却是波澜壮阔,匈奴、突厥以及辽、金、元等历史时期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游牧文化,至今仍具有文化魅力。”历史学者马骏骐说。

有学者认为,游牧社会形成于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游牧民族和游牧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轰轰烈烈。游牧民族的崛起和游牧社会的建立,游牧文化必然应时而生。纵观历史,在匈奴长达300年的战争中,不仅仅是政治较量,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匈奴的西迁和南下,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匈奴以降,柔然、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活跃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继承并创新游牧文化,把游牧文化推向极致。

达茂旗民俗协会会长孟克德力格尔说:“游牧民族的最大特征是逐水草而迁徙,正是这种唇齿相依的生态关系,游牧民族自觉地置身于大自然中。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讴歌大自然的天性也就显而易见。”

有关专家介绍说,游牧文化的历史,头绪繁多,史料零碎、分散。但仍有一些史料证明,几千年前,林胡、楼烦、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达茂草原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厚的文化。《史记》也记载,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的统治中心头曼单于城就在达茂草原一带。

闻名中外的乌兰察布岩画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大窑文化”的北面,主要在达茂旗、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和乌拉特中旗的东北部,以达茂旗百灵庙东北部查干敖包苏木一带最密集,为达茂草原岩画。其创作时期大约距今4千年至1万年,当时生态环境与现今大不同,河流湖泊纵横,水草丰盛,动物繁多,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这里的游牧民族拥有较高程度的狩猎和畜牧业,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达茂草原岩画中表现最多的是牛、马、羊的形象,其次是狩猎放牧,原始的祭祀舞蹈、崇拜居三。显然,动物以及涉及到游牧狩猎的事物构成当时当地文化的主要内容。

昭君出塞是千古传颂的佳话,而王昭君和其夫婿曾长时间“留居幕南光禄塞”,即阴山以北的达茂草原,其遗迹至今尚存;历经800余年风霜雪雨的敖伦苏木古城在达茂草原存留,极具文化内涵;草原上的茶马驿站是“茶马古道”的清晰印迹;金堑壕、汉长城、北魏长城、康熙营盘等文化遗迹,见证了这片古老草原的历史沧桑。

清代以后,哈撒儿的后裔茂明安部落,成吉思汗后裔达尔罕部落相继驻牧于此。

达茂旗作为中国游牧文化发祥地之一,成为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永久举办地,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哈撒儿祭祀文化之乡、中国楚拉嘎好来宝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游牧文化研究基地也在此落户。

游牧文化引人入胜

勇猛的“男儿三艺”,庄严的祭祀仪式,醇香的奶食文化,古老的擀毡技艺,首尾相连的勒勒车,悠扬的长调,深沉的呼麦,色彩艳丽的蒙古族服饰,欢快的好来宝……在历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这些极具民族特色文化展示,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眼球。

蒙古族男儿有着独特的彰显自己勇猛的方式,即大家所熟知的“男儿三艺”:赛马、射箭和搏克。赛马比赛流传千年,在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蒙古族骑手精湛的骑术、人马和谐的配合,让观众叹为观止。蒙古族搏克有近2千年历史,当健硕的蒙古族搏克手在草地上对决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具有悠久历史的“哈撒儿”射箭,让各路“神箭手”一展箭无虚发、百步穿杨的技艺。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为“男儿三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记者在“男儿三艺”的赛场看到,小骑手、小射箭手非常活跃。无论是马背上轻盈矫健的小骑手,还是射箭赛场上面容稚嫩却神情专注的小射手,都体现着一个古老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绵延不绝。

蒙古族自古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哈布图·哈撒儿祭祀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保存完整的传统祭祀之一。每年举行的哈撒儿祭祀是达茂旗蒙古族和各地哈撒儿后裔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2007年,哈布图·哈撒儿祭祀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达茂旗被命名为中国哈撒儿祭祀文化之乡,哈撒儿祭祀的内容更加丰富,规模愈加宏大。历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达茂旗都举办哈撒儿祭祀活动。

据了解,茂明安蒙古族祭祀哈布图·哈撒儿活动从元朝开始一直没有中断。哈布图·哈撒儿祭祀仪式及规程是蒙古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祭祀所用物品都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珍贵文物。

哈布图·哈撒儿是蒙古族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身上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蒙古人。哈撒儿祭祀饱含着蒙古族对祖先的敬仰、尊崇之情。一年一度的祭祀,不仅是仪式的传承,也是精神的传承。

通过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不光是哈撒儿祭祀,祭火、祭苏力德、祭敖包等各类祭祀活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祭祀规模、参与人数也不断扩大和增长。

巴音宝格达敖包祭祀是达茂旗最大的敖包祭祀活动,由此拉开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序幕。巴音宝格达敖包、红格尔敖包、额尔登尼查干敖包……作为蒙古族寄托美好愿望的神圣之地,每年都要在固定的日子里进行祭祀。庄严神圣的祭祀体现了蒙古族传统习俗。敖包祭祀已成为保持蒙古族传统习俗一项重要内容。

蒙古族崇尚火由来已久,祭火也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并且是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促使传统祭祀规模扩大和仪式规范。各种祭祀仪式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逐渐成为达茂旗文化形象的代表,丰富了该旗的文化旅游资源。

历届游牧文化旅游节,勒勒车、蒙古包展示,骆驼比赛,马文化节,奶食文化节等活动,以及原生态的蒙古族民俗风情,对游客最具吸引力。呼麦、长调、好来宝、马头琴等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各地游客的追捧。很多中外游客走进原生态牧民家庭,体验牧民的生活,感受蒙古族传统习俗。

蒙古族擀毡技艺展示重现了蒙古族擀毡经典技艺和工序。毡子是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擀毡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毡子也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技艺也正面临着消失。历届游牧文化旅游节这样的展示活动重拾蒙古族传统技艺,将濒临失传的蒙古族传统技艺保护传承下来。

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之魂。达茂旗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不仅留住了诸多沉睡已久的游牧文化记忆,还让这因草原而生,经历史沉淀,得今人弘扬的游牧文化,焕发别样风采,彰显独特魅力。(阿荣 于涛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