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蝶变——内蒙古加快突破资源型经济“天花板”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8日电题:煤海蝶变——内蒙古加快突破资源型经济“天花板”
新华社记者任会斌
年产原煤8亿多吨,居全国首位;稀土储量占全国8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区……在共和国资源版图上,内蒙古的地位举足轻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改变简单“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格局,提质增效,推动转方式同调结构、延长资源类产业链、创新驱动、节能减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结合,国家重要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已具规模。
“链”上做文章 发展天地宽
乌审旗境内的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项目,总投资590多亿元,设计年产360万吨甲醇、137万吨烯烃(聚乙烯、聚丙烯)。今年7月,这个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全面投产。项目总经理张西国抓起一把白色的颗粒满面春风地说,工厂每年能“吃”800万吨煤,实现产值约150亿元。
进入新世纪,内蒙古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稀土等资源类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然而,产品以“原”字头、“初”字号为主,附加值低,日益成为转型发展必须突破的天花板。
煤炭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内蒙古抓住国家推进石油替代战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机遇,引导企业以煤为基,多元转化,走资源转化增值之路。
神华百万吨煤直接制油首条生产线运行平稳,正计划建设第二三条生产线;伊泰200万吨/年煤间接制油项目启动建设,汇能20亿立方米/年煤制气后续工程稳步推进……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王秉军说,全区已获核准煤制油产能700万吨,另有煤制气28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300万吨、煤制乙二醇200万吨,全面建成后,全区每年可就地转化煤炭4亿吨左右,约占产量的50%。
稀土、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链条也在向中下游延伸,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大幅提升。
因看中包头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电机等企业聚集,2015年博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在包头稀土高新区投资建厂,现已形成年产200多台各类工业级、农业植保无人机的能力。目前,包头市的稀土新材料、器件、终端应用企业已经达到85家,形成了从上游的矿产品到下游电机、永磁医用磁共振仪、无人机等终端应用产品的完整生产链条。
打造新引擎 破“一煤独大”
内蒙古还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力破产业“一煤独大”、传统型为主的困局。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的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建设3年多来,已建成近20万台云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已经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搜狐、上海证券交易所等60多家网络公司和政府、企业用户入驻,把这里作为自己全国性的数据存储处理中心。”信息园开发建设运营部主任陈彤童说。
近年来,内蒙古抓住入选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机遇,把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作为培育产业增长点,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新引擎,引入电信、联通、移动、中兴、华为、曙光等企业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现已具备90多万台云服务器的承载能力。
京东方高端显示屏、稀宝博为永磁医用磁共振仪、伯恩露笑蓝宝石……随着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的聚集,预计“十三五”末,新兴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
高端不高端,冷轧是关键。去年12月,包钢353万吨/年稀土钢板材冷轧工程投产,结束了西部不产高端汽车板、家电用板的历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重点项目频传捷报,汽车、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日益壮大,旅游、物流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借力“一带一路”壮大外向型经济,带动了产业升级提档,结构持续优化。去年全区三产结构优化为8.8:48.7:42.5,煤炭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降为19.6%。
创新驱动新跨越
内蒙古的科教水平相对低,转型发展,需要有力的外部技术支撑。近年来,自治区、盟市和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广泛与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合作,设立了中科院稀土研发中心、北大包头创新研究院、浙大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机构,千方百计招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服务和引领地方产业转型。
2002年,内蒙古伊泰集团联合中科院的专家,成立了中科合成油技术公司,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制油技术和高效催化剂。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2014年以来,该集团相继建设了120万吨/年精细化学品示范项目、200万吨/年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伊泰集团也由此成为国内现代煤化工领域的领军企业。
王秉军说,目前全区企业、科研机构已掌握100多项现代煤化工专利技术,国家首批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也都建在自治区境内,为这一产业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