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呼和图嘎的“供给侧改革”
虽说是牧民,呼和图嘎既不养牛也不放羊,他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牧鸡人”,他在草原上放养的柴鸡名叫“草原飞鸡”。从饲养牛羊到放牧柴鸡的破天荒式转型,用呼和图嘎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牧民的供给侧改革”。
点开呼和图嘎的手机,8个微信群里竟有1100多名北京的“嫡系”客户。人们很难相信,一个普通牧民利用微信平台,凭借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品牌,单枪匹马在北京的市场闯出一片天地,年收入100多万元。
进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正蓝旗赛音呼都嘎苏木巴音胡硕嘎查,就是呼和图嘎的家乡。本世纪初连续3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这里的草原大面积沙化,牧民失去了放牧牛羊的基本条件。2006年,从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毕业的呼和图嘎回到家乡,望着眼前严重退化的草场,他感到十分迷茫,甚至一度萌生了逃避到城市打工的念头。
思来想去,呼和图嘎还是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如果我们这代人都进城了,再过20年谁来经营草场?如果我们这代人不改善生态,我们的子孙后代靠啥生存?考虑到这些,我暗下决心,不仅留下来,还要干出一番事业。”呼和图嘎回忆说。
说干就干,他压缩了自家的养畜规模,做起了旅游业。可是,草原不再水草丰美,还能有多少游客前来?2007年,焦虑中的呼和图嘎终于等来了机遇。当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深度沙化的巴音胡硕嘎查成立了沙地生态研究站,专家们提出了牧民养鸡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建议。
“祖祖辈辈都是养牛养羊,养鸡还叫牧民吗?”专家的建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大多数牧民的质疑。一直盼望改善家乡生态环境的呼和图嘎却意识到,养鸡不仅能减轻草场压力,还可能成为发家致富的好产业。他说服老父亲,把自家的牛羊全部卖掉,当起了在草原上放养柴鸡的“另类”牧民。
2009年元旦深夜,一场大风突然袭来,漫天的黄沙夹杂着雪片吞噬了草原。全家人冒着特大雪尘暴,力图把放养的鸡赶进鸡舍。可是,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第二天早晨,几千只鸡几乎全军覆没,雪地上到处都是冻死的鸡。“那场面真是太惨了,现在都不愿回想。”呼和图嘎说。
灾难没有压垮呼和图嘎,他完善了基础设施,扩大了养殖规模。终于,鸡养肥了,也开始下蛋了。可是,销路在哪里?大量的鸡蛋卖不出去,囤积到变质发臭。呼和图嘎说:“阿爸阿妈和妹妹到处挖坑掩埋滞销鸡蛋的情景,让我一辈子都忘不掉。”
草原上自然放养的柴鸡,吃起来口感好,营养也特别丰富。这么好的绿色产品,怎样才能送到消费者手里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呼和图嘎整整3年。这3年,虽然鸡和蛋销路不畅,呼和图嘎却欣喜地看到了养鸡带来的生态效益。
没有了牛羊的啃食,曾经裸露的沙丘上长出了绿草,草地上的草籽和昆虫给鸡提供了天然“美味”,大量的鸡粪又为草地补充了有机营养。草原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就连干涸多年的水泡子也泛起了波光。
草原恢复了往日的美景,北京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呼和图嘎开办的旅游点。2010年冬天,北京游客朱大姐了解到呼和图嘎的鸡和蛋销售困难后,决定帮他一把。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朱大姐回京组织小区的住户,给呼和图嘎发来了养鸡以来的第一份订单。第二年,朱大姐把呼和图嘎拉到了小区居民的微信群里,住户们定时给呼和图嘎发来微信订单,他亲自开车照单送货进北京。
“绿色”就是草原最好品牌!尝到甜头的呼和图嘎,投资600多万元成立了百格利生态旅游牧场,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扩大绿色养殖规模,还一连串儿注册了“草原飞鸡”“草原酸奶猪”等6个产品商标。2016年,他按照微信订单,向北京客户供货8000只“草原飞鸡”、29万颗柴鸡蛋。
草原美了,生意火了,呼和图嘎的胆子更大了。2017年,他干脆在北京租下一间冷库,方便更多的草原生态产品在北京储存和销售。同样是一位热心游客牵线,呼和图嘎和快递公司联手,又成功开辟了杭州市场。这一年,光“草原飞鸡”一项就收入112万元。
也许有人会想,一个牧民把生意做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够了。但是,拥有正蓝旗政协委员和牧民增收带头人两个新“头衔”的呼和图嘎却不这么想。“我要让更多的牧民成为老板,让更多的草原绿色品牌走向全国。”呼和图嘎说。
草原深处,一个牧民的“供给侧改革”正在演进成一群牧民的“供给侧改革”……(记者 包塔娜 巴依斯古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