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柳五仁的开心事儿
前不久,当记者随前旗供电局的巡线员来到白彦花镇乌不浪嘎查牧民柳五仁老人家时,老人递上了用电炉熬制的醇香奶茶,热气腾腾的奶茶瞬时驱走了我们一行人身上的寒意和一路颠簸的不适。电视里新闻频道正播报着最新的资讯,而在不久之前,他们了解外界的信息还只能靠听收音机。
“家里终于通电了”
由于路途远、地形地貌复杂、牧民居住分散等因素,前旗主电网一直无法延伸到乌不浪嘎查,这里的牧民生活长期处于无电状态。个别条件好些的牧民采用老式的风光发电机设备发电,可负荷小、电压不稳,只能用来照明。2014年,前旗借助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把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用电难作为民生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实施了一系列电力“村村通”和农网改造工程,为农牧民解决了一大难题。
2014年7月,当乌不浪嘎查最后一根电线杆子立起、2.5公里电线架通时,居住在山沟里50多年的柳五仁一家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说起通电后的变化,柳五仁的老伴儿激动地说:“家里终于通电了,终于不用再摸黑干活了;手机充电也方便了,和孩子们想什么时候通话都行;不用捡柴做饭了,电冰箱也能用了,天暖和时也能杀羊吃肉了。”
“ 现在生活可方便了”
接近中午时,羊群陆陆续续地从山头下来补水,柳五仁到水井旁一开电闸,几分钟的时间水槽里便溢满了清亮的泉水。柳五仁满意地向记者介绍,通了电给他带来的最大便利就是人畜饮水问题终于解决了。以前没通电时,每天需要人工从井里吊100多桶水给羊饮水,耗费了他大半天时间和大部分的精力。现在电通了,水来了,老两口这几天正商量着明年扩大养殖规模,再买台饲料加工机,以后遇上雪天也不用愁了。“以前吃水靠人担,得上两道坡,几十年担水吃,把老头子的背都压驮了。现在自来水拉到家门口,院子里种些应季蔬菜,生活可方便了!”柳五仁的老伴儿打开水龙头,乐呵呵地忙着洗菜淘米。
安全稳定的网电送到家,年过半百的柳五仁又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前不久从电视上看到阿拉善治沙老人苏和用10年的时间,种活了3000亩梭梭林,实现了守护黑城遗址的梦想。我深受启发,我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我也想在这荒凉的山头种树!我还要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环境好了,让他也搞像呼伦贝尔一样的牧家游。”柳五仁站在自家门前的山头,看着通电通水后种活的1000棵红枣树,信心十足地说。
记者手记
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偶尔遭遇停电,都会觉得处处不便难以适应。可是在深山沟里,却还有一些牧民过着“油灯粪火”的无电生活。可喜的是,电力“村村通”工程让牧民的生活条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不仅疏通了牧区经济发展的“血脉”,也点燃了牧民新的希望与激情。(记者马宏伟 )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