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十个全覆盖”:新农村颜值倍儿高
原标题:新农村颜值倍儿高
武川县可镇小安字号村展新容。彭晓明 摄
这是一项举全市之力推进的民生工程。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呼市结合实际分步分类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2014年—2016年,3年计划总投资154亿元,建成1212个村,其中建成示范村400个,965个行政村所在地全部实现“十个全覆盖”。2017年—2020年完成剩余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去年,呼市共投入资金29.6亿元对350个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28万人受益,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3%。今年,确定全市37条交通干线两侧500米范围内的509个村,总投资61.48亿元,受益人口29.5万,全部当年开工。
土左旗平基村超市方便农民购物。彭晓明 摄
因地制宜建设农村
绿树掩映中,一排排,一座座徽式村居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一处院落都是白墙青瓦,房脊高挺,走檐高翘。幽深的山涧,一条小河涤荡,冲转起水轮翻车,唱起了生态恢复的欢歌,从村前小桥流过,营造出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之地。这就是新城区打造的新农村示范村——水磨新村。
水磨村的发展定位是打造民俗旅游接待村。村庄改造后还是保持农村的原本风貌,但房屋的整体功能已经达到城市化水平,强弱电、供排水、暖气、互联网等都是配套的。
“水磨村这地方有山有水,离市区非常近,每到夏天爬山游玩的市民非常多,这开发旅游后,像我这个年纪能在停车场收个费都行啊。”村民胡二毛嘿嘿直乐。
水磨村是“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城市融入型的典型村。呼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全市965个行政村分为城市融入型、城镇带动型、生态转移型“三个层次、三种类型”的农村发展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
凭借地缘优势,将城中村和城边村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城市融入型,通过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吸引人口集聚,推动产业和服务同步发展,实现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使村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人口较多、居住相对集中,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发展方向为城镇带动型,重点把城关镇、乡镇所在地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完善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承载力。鼓励集中居住,集约节约用地,引导农民向产业工人、种养大户转变,打造工业集中区、农业产业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就地城镇化。
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村落,发展方向确定为生态转移型。坚持“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原则,鼓励农民向城市、城镇、乡镇所在地、中心村转移。20户以下的村庄率先搬迁,旧址重点开展生态建设,逐步恢复自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