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召开外国人服务管理进社区入院校试点现场会
2015年9月16日,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大学和学府花园社区召开了外国人服务管理进社区入院校试点现场会。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提升,往来呼和浩特市外国人迅速增多,目前呼和浩特市常住外国人占到全区的80﹪以上,进一步加大了呼和浩特市对外国人服务和管理的难度。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要求,依托外国人服务管理进社区入院校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各级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可以将本辖区外国人纳入实有人口管理范畴,复制和推广其运行经验,用以全面提升呼和浩特市外国人服务管理水平。
按照自治区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的安排部署,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从去年8月份开始即筹备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公室、治安、户政等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并开展了前期试点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市内四区公安分局选定了重点试点派出所,分别是赛罕区大学西路派出所,新城区海东路派出所,玉泉区石东路派出所,回民区中山西路派出所。根据重点试点派出所辖区实际,市公安局将涉外院校集中,常住外国人多,外管任务艰巨的赛罕区大学西路派出所作为这次试点现场会的举办地点。
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为充分取得试点经验,呼市公安局从去年8月份即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召开发四次专题促进会。市公安局,区公安分局两级出入境管理部门中专门抽调业务骨干,下到重点派出所,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业务指导。市区两级出入境管理民警与派出所民警及时分析辖区内外国人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拓展服务和管理思路,提炼可行的办法,总结好的经验,进而丰富了试点内容,制定了试点措施。
二、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分管领导带队,组织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民警,重点试点派出所负责人和民警去广州学习基层外管经验,并与辖区具体外管情况相结合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三、利用半年时间,分六个批次,对基层民警进行外管业务培训,掌握《护照法》、《出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内容,使民警能够识别护照和签证种类及期限,确实做到知来、知走、知活动。
四、在自治区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和市公安局科技处的支持下建立、升级了常住外国人服务管理警综平台,有力提升了试点工作科技含量。
五、市公安局在经费上也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投入。同时统一制作了试点牌匾标识和宣传挂板,统一制定了《便民服务卡》,印刷下发了《执法必读手册—出入境管理篇》、《来华留学生相关事项服务手册》、《呼和浩特市公安派出所外国人服务管理工作实用手册》等业务书籍。
六、试点派出所狠抓软硬件建设,建立专职外国人服务管理机构,形成全覆盖网络。
(一)试点现场会单位赛罕区大学西路派出所在所内设立专职涉外警务室,名称定为外国人服务管理中心,配全配齐了工作所需的电脑、相机、办公桌椅、档案柜等设施设备,并将所有制度、规定制成了中、蒙、英三种文字展板上墙。根据辖区不同外管情况分别设立了内蒙古大学校区、学府花园两个社区涉外警务室。具体工作由分管基层基础工作的副所长全面负责,社区涉外警务室由社区民警及两名协警提供服务和管理。
(二)在开展试点过程中,赛罕区大学西路派出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协调驻区高校单位,抽调外语教师,定期不定期的对社区警务室民警、协警、外管信息员进行常用外语口语培训,确保在日常服务管理中能进行必要的交流。
(三)试点派出所结合具体业务,按照外管工作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评比、同考核的“四同”原则,制定了较为可行的、操作性强的日常考核奖惩办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还做好了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分别建立了纸质和电子档案,将辖区外国人所有身份情况录入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赵云辉,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钱勇,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吴宝龙,呼市公安局副局长宋小青,市公安局出入境、办公室、治安、户政、市公安局改革和四项建设办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各旗县区公安局(分局)领导,以及重点派出所和全市基层公安出入境管理大队长,社区相关负责人206参加了试点现场会。(丁绍华 史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