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新城区扶贫“精准”到村到户 

18.12.2015  12:46

  呼和浩特新城区以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和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以“四到村四到户”精准扶贫为抓手,改革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通过对贫困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着力提升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确保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前新城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为把精准扶贫抓好抓实,新城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4年—2017年,对全区确定的贫困对象开展“四到村四到户”工作,实施精准扶贫。针对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采取定点、定人、定责办法,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类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一是规划到村到户。结合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和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定脱贫规划和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做到规划跟着贫困对象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现扶贫规划、项目、干部与扶贫对象无缝对接。二是项目到村到户。坚持“区整合、市指导、自治区支持”的原则,围绕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及生态建设等内容,积极争取整合各类涉农项目,集中安排到被扶持的行政村和贫困户。三是领导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实施差异化扶贫,不脱贫不脱钩。

  突出产业化扶贫。着眼于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充分挖掘利用大窑文化、圣水梁等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密集的先天优势,加快推进草原马汇、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特别要集中扶持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重点扶持能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生产的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帮助贫困户发展运输业、特色养殖业、林果业、旅游观光采摘业、林下经济、农家乐等,建立长效收益来源,确保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实现致富。

  实施移民扶贫。对居住人口相对较少、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成本高、难度大的自然村、空壳村,结合大青山前坡新农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实行生态移民扶贫,使这部分群众彻底“挪穷窝”。要充分尊重搬迁户意愿,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妥善解决移民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生产、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

  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发挥恼包、甲兰板等8个扶贫互助社作用,积极与金融信贷机构联系,通过采取财政资金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放大扶贫资金的投放规模,调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对没有外出、有一定技能又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换穷业”。

  积极推进创业就业扶贫。对于大青山前坡土地已流转的农民和贫困对象,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双转移”战略的落实(即剩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和转移培训政策),提升贫困对象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依托鸿盛园区、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提供服务,促进其充分创业、就业。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开发大青山前坡特别是沿山重要节点和景区森林养护、防火等工作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深入开展民生扶贫。尽快完成大青山前坡涉及土地流转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资格审核认定工作,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将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户要做到应保尽保。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同时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精准扶贫政策。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人口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贫困学生、五保户及重病患者等,给予重点救助和扶持。

  积极引导社会扶贫。尽快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将贫困对象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有效衔接,互联共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据了解,此次新城区确定的扶贫对象是大青山前坡18个行政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500元(2013年)、有劳动能力且户籍在本村并长期居住的农民。经有关部门摸底,全区贫困人口共4780户、8622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要使被帮扶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到2017年实现稳定脱贫。(驻基层采访组记者 阿拉腾)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