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彬:大青山是我的写作根据地
田 彬
奶奶充当课外书
人生经历成为创作财富展现农民百态众相
1950年,田彬出生在武川县一偏僻乡村,急燥的性格让他自小就有一吐为快的倾诉欲,而这样的倾诉欲让他选择了纸和笔。但是,闭塞的乡村里,很难看到所谓的课外书。田彬认为,自己的文学梦萌芽与读书关系不大,更多的时候奶奶充当了他的课外书。田彬说,“奶奶小的时候给我讲的许多故事,大多进入我以后的文学创作中。”
田彬的初中是在当时的清水河县一中读的。“校图书馆的藏书,让我有了阅读小说的欲望。但是,‘文化大革命’爆发,我就没法上学了。”田彬说。之后,田彬回到武川县老家,用两年时间在便宜的稿纸上用铅笔开始创作。
人生经历成为创作财富
有了外出读书的经历,让田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田彬1965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内蒙古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内蒙古广播电视报社总编,内蒙古日报社经营管理处处长,内蒙古新闻研究所所长,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等职。从一个农家子弟,到广播电视台记者,到国家机关干部,再到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田彬的人生履历是曲折的,也是丰富的。让人钦佩的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所痴迷的文学创作,而一部部文学作品的问世,无不彰显着他对于文学创作的执着与坚守。
“工人、记者、编辑、处级干部、商人……”这是田彬从事过的职业,也是他的创作财富。然而,田彬成为作家,老乡和朋友们都很惊讶,田彬说:“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商人、官人,而不是文人。尽管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过靠写作生活的想法,但此后所经历的一切似乎和文学写作不大沾边。”田彬曾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艺术创作研究班学习,并成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田彬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人》《奇缘》《父子杀戮》《按摩女》等;长篇小说《桃花滩》《狼烟血光》《青山风骨》《长钩流月》《怪变》《青诀》《谍变》等。中篇小说《孙老胖进山》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索伦嘎”奖;长篇小说被多家报纸连载,长篇小说《青诀》获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索伦嘎”奖,并在《十月》杂志连载。
《青诀》《狼烟血光》《青山风骨》这3部作品都是以大青山抗日斗争为题材,通过许多真实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短短几年的时间完成3部长篇作品,如此高产的作家在我区并不多见,所以,一些评论家对田彬的文学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其开创了大青山抗日写作的先河。田彬也说:“大青山是我的写作根据地,正因如此我在选择抗战题材的时候,忽然感觉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找到了突破口。”
展现农民百态众相
田彬曾经说:“小说是讲究故事的,事为人为,人是中心。研究人,塑造人,表现人,这就是我创作小说的目的。对我来说,不论在艺术世界抑或现实世界,吸引我的就是人。我的爱,我的恨也在其中。”
田彬有着一颗敢爱敢恨的心,他让自己的爱喷涌在故乡的土地上,用饱蘸深情的笔,抒写着故乡的人情风物、故乡人们的爱恨情仇。在酣畅恣意的乡土民情叙事中,艺术地展现出中国农民的百态众相,以及隐含在农民意识深处的民族风骨。
阅读田彬的小说,仿佛面对一幅幅优美的民俗画卷,婚俗、葬俗、礼俗、节俗、饮食起居风俗、算卦占卜风俗、烧香拜佛风俗、垒冰祈福风俗、围门辟邪风俗等。特别是对于葬俗的描写最为生动,从跪灵、哭灵、入殓钉棺、搭灵棚、守灵、搭礼、送灵,一直写到出殡、下葬、起坟,宛如一幅北方农村的清明上河图。
在田彬的小说中,民俗风情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是作为底色运用到小说的叙述中,而小说故事就在这一个波澜壮阔的民俗风情画卷上铺展开来,于是,人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鲁迅说,“若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那也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来的。”在官场、商界、文坛打拼了大半生的田彬,遭遇了太多坎坷、太多风雨,他把这苦难的历程当作生活丰富的馈赠、人生宝贵的财富,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描写出北方农村的风俗民情画。
《青诀》《狼烟血光》《青山风骨》是田彬写的抗日3部曲,这3部作品都是以大青山抗日斗争为题材,而《青诀》使田彬成为首次登上大型文学杂志《十月》的我区唯一长篇小说作家。一些评论家认为,田彬开创了大青山抗日写作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