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浓浓年味儿
原标题:留住浓浓年味儿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春牛图》
①
②
③
这两封很精美,金色的纸,烫金的印刷,浮雕式的字,左边那封上部的图案是一个邮票
广东民间剪纸
安徽民间剪纸
虎年利是封
前面的话:
当人们抱怨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时,围绕这个中国人最重要传统节日的主题收藏却越来越热,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收藏门类。年画、邮票、红包、剪纸等与春节相关的物品,不但为我们珍藏了浓浓的年味,更见证了一年又一年的新变化。
又想起了年画
一到小年,年的脚步就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备年货,而在年货中,有一样必不可少的就是年画。一张喜庆的年画,是一家人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寄托。虽说现在年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在收藏界,却是一枝独秀,行情看好。
在我的书房里,每一张年画都是用自制的白塑料袋套好,整整齐齐叠放在一起的。每当老战友、老同事串门时,我如数家珍地一一展示。年画的取材内容极为广泛,除了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外,还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经典名著等。我收藏的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年画,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抒发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热爱之情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红太阳光辉暖万代》,有表达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有反映工农业战线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有表现人民公社劳动场景的《一路茶香春意浓》、《采茶姑娘》,有体现军民鱼水情的《风雪同归》、《军民一家人》等等。
对年画的热衷,缘于孩提时的记忆。小时候每到春节,大人都会把屋檐、门窗的灰尘打扫得干干净净,再用旧报纸糊墙后,在厅堂贴上一幅幅花花绿绿的年画,彰显喜庆,年的味道也被渲染得醇厚香甜。在那个物质相对缺乏的年代,这种画质精美、寓意丰富的作品,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我收藏年画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刚开始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古玩市场淘宝。退休后,每个周末都会骑上自行车到收藏市场寻觅、搜集,风雨无阻。
说到有民俗气息的年画,以杨柳青年画为最。我藏有一幅“春牛图”,它是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经典作品之一,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这幅春牛图吸取了杨柳青传统木版年画的清新色彩和装饰意趣,以创新的年画理念赋予了新的内容:幸福的孩童,肥壮的黄牛,嫩绿的柳枝,活泼的飞燕,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心目中寓意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文/刘善文
邮票里的春节文化
爆竹声声,羊年就要来到。在迎接春节的日子里,我打开集邮册,和全家人一道欣赏邮票里的春节文化,心里十分惬意。
201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拜年》特种邮票(图①)。画面卡通形象“欢欢”和“喜喜”,正拱手向大家拜年。两边是代表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门墩。“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对联映衬着古典的朱漆大门,象征着富裕、殷实。门内的照壁上贴着福字和剪纸风格的“喜羊羊”形象,寓意喜气洋洋。
2000年1月29日,中国邮政发行《春节》邮票一套3枚(图②)。第一枚是“迎新春”,图案是母女俩站在窗前贴窗花的情形。母亲和女儿,穿着喜庆的新棉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母亲低头剪,女儿双手贴,配合得相当默契。窗花的图案,有龙有鱼,十分吉祥。《春节》邮票的第二枚“守旧岁”便是其中场景,只见花灯高挂,有福字的宫灯,有莲花灯,一派祥和。两个孩童,男孩儿一手捂耳,一手点燃爆竹,女孩儿双手捂着耳朵,躲在男孩儿身后偷偷看,人物栩栩如生。图案形象地表现了新年来临孩子们辞旧迎新的童趣活动。《春节》邮票的第三幅场景“闹社火”。图案上方是一条张牙舞爪的彩龙,男女二人穿着节日盛装,精神抖擞,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拿折扇,踏着欢快的节拍,跳着中国大秧歌,欢庆新春。《春节》邮票还有一枚小型张“合家欢乐”(图③),图案表现了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炕上欢度春节的情景。大红灯笼高高挂,爷爷奶奶哄着头戴吉庆虎皮帽的小孙子,夫妻俩包饺子,篦子上的饺子围成圈,一旁的小花猫正垂涎欲滴地窥视。温馨的画面,让人感到家庭温暖。
1994年澳门发行《春节》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二枚为“游花市”,表现了我国南方在春节期间的商业和游园活动。父女两人从花市归来,买回来几枝桃花和一盆金橘树,父亲笑逐颜开,女儿欢呼雀跃。第四枚为“写挥春”,图案为一位长须飘飘老者饱蘸浓墨,挥毫写下一个“福”字,象征福到人间。背后还有“龙马精神”的春联。
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发行过一套《各国节日》邮票,其中一枚便是“中国人过春节”,图案是两个身穿节日盛装的小孩儿,欢天喜地把压岁钱放进象征吉祥的扑满(钱筒)里。文/小鱼儿
剪纸迎新春
剪纸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瑰宝,具有强烈的民俗色彩。目前,剪纸艺术越来越受人们青睐,收藏前景十分看好。每逢春节和元宵,一些充满喜庆气氛的剪纸作品更是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剪纸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剪刀剪的,一种是用刻刀刻的。因为要在纸上剪(或刻)出画面,而不是用笔画出来,便必须把纸镂空,而线条又必须相互连接,这样才能使剪好的画面不会散落。剪纸虽不像绘画那样可以很细微地描绘事物,但它在平面剪出的各种图案,都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这就是剪纸艺术所特有的“刀剪味”。
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里,有不少工艺美术品商店和古玩市场都有剪纸作品出售。前来购买的顾客中也不乏真正的剪纸收藏爱好者。我在上海城隍庙一家工艺品商店看到,一位30多岁的女士一次就买了2000多元的剪纸作品,用以收藏。
真正用于收藏的剪纸作品应选择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它们刻工精细、图案造型逼真、艺术性很强,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而机制剪纸不属于手工作品,则不具备收藏价值。文/吴伟忠
新年红包:利是封
邮票、旧式粮票之类相信有很多人收藏,但不知道收藏利是封的人多不多。我就是一个收藏利是封的人。从何时开始收藏我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有些利是封的图案很精美,所以就产生收藏的想法。
利是,是广东人对红包的叫法。红包,又叫压岁钱,指包着钱的红纸包。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8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8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狂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8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8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因为“祟”与“岁”音相近,所以这种包在红纸里的钱叫“压岁钱”。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到了现在,派“红包”是中国新年的一种习俗,中国人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春节期间,乖巧的小朋友看见长辈,都会说一些吉利的贺年话,而长辈都会报以“利是”一封,表示对小朋友祝福的心意。旧时代,过年给小朋友的利是,大人们根本不用利是封,直接给几毛钱就完事。现在,大多数都用利是封,且里面的“馅”也越来越多。如何使用这些利是成了家长头痛的事。记得小时候我过一次年所收到的利是其实并不多,通常都是给父母,或买一些文具之类。现在,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盛,想买的、要买的东西实在太多,小孩子的利是还真要用得其所。文/图中山权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