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年货备好了吗?

03.02.2015  12:40

  原标题:留守老人,年货备好了吗?

  赵连连给女儿打电话

  赵永宽身挑生活重担却依然乐观

临近春节,杨锁锁老人家里却没有一丝喜庆

  1月28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后夭子村。这里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赛罕区距离呼和浩特市区最远的村子,该村常住人口121户,其中多数为老年人。记者一行走进村里,双脚踩在还未消融的积雪上,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响声,宽敞的道路上只能看到几个身影。已经进入农历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着准备年货。快过年了,这里的留守老人怎样过年?他们的年货准备好了吗?

   赵连连:咬着牙也要供女儿上学

  1月28日一大早,天还擦黑,赵连连一家就忙活开了。原来,赵连连的女儿和老伴儿要赶到榆林镇“吃糕”,在农村,吃糕就是到别家参加喜宴或者生日宴的意思。还没来得及洗漱,从炕上挪下来的赵连连从红木箱的底层掏出一个塑料皮本,从里面夹层中数出了1000元,交到女儿赵海清手中。“这是吃糕钱,去了问你姥姥一家好,这钱你可得放好了。”

  太阳微微上升,懂事的赵海清把昨天的剩饭在锅里热了热,端到饭桌上后和父母一起吃。收拾完碗筷,她从柜子里找出一件看上去还很新的外衣给妈妈穿上,母女俩在赵连连的嘱咐声中出了门。从家里走到村口乘坐班车抵达榆林镇的苏木沁站,再步行1个多小时,就到了赵海清姥姥家。从自己得病以来,赵连连就没有出过门。没有自己陪伴,老伴儿也没有出门。趁着这个机会,让老伴儿多在娘家住几天。

  60岁的赵连连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老得多,由于患有类风湿病,他的两手两脚关节都肿胀变形,加上颈椎压迫神经,现在连走路都困难。从家门口到院门口,不过十几米的距离,他得走五六分钟。送走了母女俩,赵连连转回身走进自家小院,关上院门,随手从院子角落中拿起一把成捆的玉米秸秆扔到了羊群中。看到他手中的玉米秸秆,10只小羊咩咩跑过去,争抢着吃。返回到屋子里,空落落的就剩下自己一个人,少了些热闹。他脱了鞋,慢慢地蹭上炕,拿起手机,对照着女儿临走时抄下的电话号码,拨通了电话。“闺女,你们上了车没?行行,你好好照顾你妈。”放下电话,赵连连长出了一口气。想到自己原本可以把母女俩送到村口,可是这腿脚,哎,坐在炕上,赵连连狠抽了几口烟。

  老伴儿患有智力残疾,在赵连连的口中,是个“黏货”。可是自从5年前,赵连连的类风湿病突发后,收拾家、做饭、采购物品这些都落在了老伴儿身上,两间10多平方米的住房被老伴儿收拾得井井有条。“我现在基本算个废人了,啥活儿也做不了,你看看,这身上肌肉萎缩,一点肉也没有,瘦得就剩皮包骨头了。”赵连连说。虽然也有人建议他手术治疗,但是手术费用让他承受不起,更担心万一手术失败,自己就彻底瘫痪了。

  享受低保的赵连连加上家里喂养的十几只羊,每年的收入一万元左右。今年9月,女儿赵海清考入呼和浩特市一所高职院校,光是学费就用去了7000多元。虽然这用去了这个家多半的开销,但是赵连连一点都不心疼,“就是咬着牙,我也要把孩子供出来。”赵连连说。为了节省开支,赵海清把自己的生活费省了又省,一个月几百元还不及班级其他同学的1/4。

   杨锁锁:年过九旬无依无靠

  人到晚年最盼望的就是儿孙满堂,老有所依,其乐融融。然而,对于90岁高龄的杨锁锁来说,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奢望。1月28日10时,记者在后夭子村村委会徐会计的带领下,来到了老人的家里。在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中,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这样的场景:沾满了灰尘和蜘蛛网的墙壁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屋里仅有的一件家具是已经掉了漆的大红柜子,柜子上面摆放的瓶瓶罐罐同样被灰尘覆盖;位于角落里的锅灶看起来已经好久没有使用了,放在旁边的碗筷沾满了污渍;摆放在屋子中间的铁炉子里不见一丝火星,周围的地面上到处散落着玉米秸秆。

  屋子里没有一点儿热乎气,老人蜷缩在炕上的被窝里,身体不停地打着哆嗦。许是家中从不来人,看到有人来了,老人从被窝中探出头,露出了疑惑的眼神。“这是《北方新报》的记者,他们来看您了!”徐会计走上前,贴着老人的耳朵大声说道。“噢!谢谢你们!”老人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回答道。

  由于老人听力不好,和记者交流起来费劲儿,了解情况的徐会计充当起了临时“翻译”。杨锁锁没有老伴儿及子女,多年来一直独自生活。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大不如前,现在仅能凑合自己做饭吃。几天前,村委会担心老人受冻,还给他送来一床新棉被。因为家中缺少女主人,棉被、衣服等都没有人清洗,已经脏得看不出原有的颜色。

  “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每年的补贴基本能够维持生活。对他来说,除了米面油等生活物品,牛奶、方便面等一些食品更实用的多。”徐会计说道。

  说话间,徐会计利用玉米秸秆点起了炉子,屋子里随即有了热乎气。“快过年了,您最盼望的是什么?”记者问老人。“我还能咬动肉,希望能吃点肉,吃点饺子,热闹的过个年!”杨锁锁说道。

  对于许多人来说,热热闹闹过个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多年来与孤独相伴的杨锁锁来说,这却成为一个梦想。正当大家说话间,蜷缩在被窝里的杨锁锁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抽抽泣泣哭了起来,当大家问他为什么哭时,他却没有说话。

   赵永宽:全家的支柱

  “现在的社会好啊,我们领着国家的补助,吃得饱穿得暖,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坐在炉火边的赵永宽怀抱着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动情地说道,憨憨地笑着。赵永宽是土生土长的后夭子村村民,年轻时曾在农业社当了10多年的队长。如今他住在自家几十年前建的窑洞中,独自看管着10多只羊。

  他的家从远处看就像是建在半山腰上,地势很高,院墙基本上是靠木头桩子和树枝搭成。窑洞外的房间分成两间,由于年久失修,外间的门窗已经挡不住寒风,只能用塑料蒙住一层。走进里屋,一张大土炕占去了屋子的大部分地方。当记者表示要到他的家中探访时,“家也不像个家,又小又乱。”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村民眼中热情好客的赵永宽却显得有些推托。后来才得知原来是怕自家显得太寒碜。

  炉火正旺,狭窄矮小的房屋中十分暖和。家中虽有3口人,但只有他一个劳动力,36岁的儿子因为曾被骗婚,新娘卷走了彩礼钱后使他精神上出现了问题,无法为老父亲分担供养家庭的重担。

  赵永宽家里的收入都来自于低保和自家的5亩玉米地,一年下来,收入个五六千元。洁净的墙壁上贴着毛泽东的画像,他说每次当他看到画像心情都会变得很好。

  后夭子村并不算太大,平时买生活用品也还算便利,大件的稀有的东西可以到附近河西公司买,小件的常用的东西在村里的小卖铺就可以买得到。赵永宽说这几年过年时他和老伴儿也不买新衣服,觉得人老了只要有个穿的就行,没必要追求新的,把旧的衣服洗一洗,就可以接着当新衣服穿,省钱又方便,这样的“新衣”比从前打补丁的衣服不知要好多少倍。

  平时赵永宽一个人待在这里照顾羊群,到饭点时就回河槽那边的家和老伴儿、儿子一起吃饭。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自己弄点东西随便吃一点。在他家健壮的小马驹前,他真诚的和每一个人握手表示感谢。他的手干枯但有力,正像他自己一样,虽然瘦弱老迈,但笑起来却很明朗,对生活也充满热情。

  就在记者一行即将离开时,从院外走过来一个老妇人,身材弱小。“她这是做好了饭来找我回家吃饭呢。”赵永宽一脸幸福地说。“估计是今天晚了一点的缘故,她就不放心了,跑过来叫我,她是怕我一个人在这里有什么问题。”温暖的阳光撒在这对年迈的老夫妻身上,目送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在阳光下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需要社会关注

  “过几天我就不和你们出来聊了,年前得忙活家呢。”“就是,说话间又过了一年,咱们又老了一岁呀。”“多亏党的政策好,咱们这庄户人还能享受到低保。”暖暖的午后,坐在村里的小广场上,岁数相当的几个老哥儿聚在一起有唠不完的话题。“我们这一伙人中,他年龄最小。”80岁的张金奎指了指蹲在墙角的满良仁,这伙人中年龄最大的90岁,大家有着共同语言。

  “后夭子村是一个革命老区,作为赛罕区距离呼和浩特市区最远的村子,后夭子村东邻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南邻凉城县。”听说记者要深入农户采访,村主任赵利俊连忙向记者介绍道。因为村子距离城镇较远,村里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贫困老人。对于这些留守老人来说,需要最多的就是社会的关注和大家的爱心。

  “我就爱听个晋剧,能不能春节前给我们村唱上一台戏。”“我想要个收音机,躺在炕上听听戏。”“我想到医院查查眼睛,最近老是看不清东西。”……当记者向这些老人征集新年愿望时,他们的回答简单而朴实。

   认领爱心愿望 期待您的加入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凝结着整个民族最深厚的感情,最美好的期盼。过年了,人们心中充满期待,团团圆圆、红红火火、顺顺利利。但还有一些老人,他们或空巢,或鳏寡孤独,或贫困,不能与家人团聚。2007年春节前夕,本报启动了首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大型公益活动。不知不觉,这个传递着世间最纯真、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和希望的公益活动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多年来,众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通过本报搭建的爱心平台,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镇、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二份子乡南苏计村以及市区23个贫困家庭送去爱心物资及红包,让他们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温暖的春节。

  今年,本报再次向社会各界发出爱的呼唤,请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认领爱心愿望,在春节前夕向赛罕区黄合少镇的后夭子村的老人们伸出援手,或是一床新棉被,或是一台收音机,或是一副春联,让他们也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氛围。有意愿认领爱心愿望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18204710100。(记者 张学博 奥妮莎 实习生 郭荣荣)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