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年轻人:在丰裕村里实现“丰裕梦”

12.07.2017  08:53

 “辉煌70年•聚焦乌兰察布”系列报道(27)

驻村“第一书记”刘龑在查看大棚里的马铃薯原种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11日电(吴亚芬 程立葳) 丰裕村,一听这名字就透着丰收的喜悦。6月26日,记者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大六号镇丰裕村看到的正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棚里,农民正在忙着翻整土地;葵花地绿油油的一片望不到边;最醒目的还数那一排排整齐的农舍,白墙黛瓦,鸡犬相闻。

    1991年出生的刘龑是2015年从旗公安局被下派到丰裕村驻村包扶,从丰裕村村长助理到驻村“第一书记”,今年已经是他来到村里的第三个年头。丰裕村地处阴山北麓风蚀沙化贫困带上的内蒙古察右后旗大六号镇,常住户398户85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73户162人。过去全村经济来源单一,土地是当地唯一可以用来发展经济的资源。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真正实现丰收富裕,是刘龑一到村里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产业少、生活条件差、脱贫意识不强、公共设施不完善……”学财务经济专业的刘龑善于理性分析,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来到村里之后,他立足实际找问题,寻穷根,总结了近20个致贫根源。找准了“病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开出“药方”拔穷根。

    搞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刘龑告诉记者,丰裕村村委会通过引进内蒙古华源晟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了雨润冷良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属丰裕村委会创办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归村集体所有,发展产业所获纯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和条件,对贫困户进行股份分红。今年,内蒙古华源晟投资有限公司和丰裕村委雨润冷良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90万元打造的有机马铃薯杂粮基地,开春以来已种植“后旗红”马铃薯500亩、“3638型”葵花370亩、永良4号小麦424亩、胡麻200亩,总计1494亩。按照市场行情进行测算后,种植区到年底可为贫困户每人保底分红2000元以上。同时,丰裕村还开发建设林果园采摘贸易区。现已种植苹果树、杏树共120亩。通过雇佣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养护、维护,盈利后反哺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劳务输出协会”也是丰裕村贫困户特有的增收途径。刘龑介绍,协会将丰裕村所有的村民按照劳动等级划分为完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失去劳动力3类。按照劳动等级精准派工,为村民和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村民李凤英63岁,有高血压、肾结石,老伴李振全也是个残疾人。以前像他们这样的老年人想出去打工也没人雇。现在通过村里的劳务输出协会,给他们派上力所能及的轻活儿,今年4-5月老俩口光打工就挣了2000多元。“截止目前协会已经输出劳力4313人次,贫困户受益143476元。”刘龑说。

    帮扶很重要,主动脱贫的意识更不可少。为了改变村里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刘龑也有好办法。“1+1,手拉手,一户带一户,一起脱贫致富。”刘龑说,村里的党员带头与贫困户结对,承包由雨润冷良公司投资建设的37座大棚,进行马铃薯原种种植,所得收入全部归贫困户所有。帮扶人员不求回报带头做事,贫困户也不甘落后,一同奔向致富路。

    “看看咱们村培育的这个马铃薯原种,没有一点病虫害,品质非常好。”刘龑把大棚里繁育的马铃薯原种挖出来给记者看了之后又小心翼翼地埋进地里,仿佛种下了一个希望。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丰农、裕户、美村庄”的美好愿景也正在丰裕村里一步步的实现。

内蒙古乌兰察布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合作驶入快车道
       “辉煌70年•聚焦乌兰察布”系列报道新华网
“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全力打造“马铃薯种薯之都”
“辉煌70年·聚焦乌兰察布”系列报道⑬   新华网
内蒙古乌兰察布“腾云驾数”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辉煌70年·聚焦乌兰察布”系列报道⑭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