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沙区贫困人口分享生态治理“红利”

24.05.2018  02:52

春天是乌兰布和沙漠造林绿化的季节,工人们用麦秸压网格固定沙子以后,栽植下一片片梭梭等沙生植物,经过人工浇水,逐渐绽放绿意,给这片沙漠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

  “在这儿和工人们一起种梭梭,既能绿化沙漠又能挣到钱,可比自己种地强多了。”隆盛合镇海岗村农民刘成德高兴地说。他们夫妻俩今年结伴来到王爷地苁蓉生物公司基地打工,每天每人能拿到130元工资。

  刘成德多年前因患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靠妻子种植10多亩土地,每年纯收入仅有1万多元,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爷地苁蓉生物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他安置到沙产业基地工作,负责带领工人种植沙生植物,彻底帮助他摆脱了贫困。

  乌兰布和沙区由于土地沙化贫瘠、缺水多风、生态环境差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影响,贫困人口数量占到了磴口县贫困人口总数的57%,是当地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磴口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脱贫攻坚,依托乌兰布和沙漠沙、水、光、热等资源优势,顺势而为发展种养殖业、光伏农业及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在让沙区披绿产业兴旺的同时,也让2600多名沙区贫困人口分享到了生态治理的“红利”。

  截至目前,沙区贫困人口已由2844人降到了200多人,全县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4年的15.7%降到0.59%,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并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曾经制约地区发展的“沙害”已经逐步变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沙金”。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磴口县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沙区治理与开发,先后引进了王爷地、游牧一族、帝泰、诺民等30余家企业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沙区梭梭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苹果、梨、枣树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万亩,种植酿酒葡萄1.5万亩,山药、黑枸杞、文冠果等近5000亩,并建立5万亩以肉苁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投入各类资金20多亿元发展饲草种植、特色养殖,建成了以圣牧高科、草原宏宝等为代表的30多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合作社和以晶烨、云海秋林等为代表的42万亩无污染饲草料基地,带动养殖户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7年的5000元。

  依托沙区丰富的光照资源,磴口县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先后引进国电、国华、昌盛日电等企业入驻乌兰布和沙漠,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企业利用光伏板的遮阴效果,在沙地上种植沙生植物,建设农业大棚,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目前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1.2万亩,完成投资22亿元,装机容量达220兆瓦,年发电量3.6亿度。

  贫困户通过在光伏园区内通过生产经营、打工服务、租赁入股等多种途径实现稳定增收。

 

  巴彦高勒镇南粮台村二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乔文献和妻子孙树兰在华盛绿能公司打工一年多了。他笑着说,“前年这里招工,贫困户优先,我就去看了看,觉得挺好就留下了。这儿给的工资高,工作也不累,就是在温室大棚里面干农活,我俩一个月能挣6000元,还能免费学习温室大棚种植技术。

  华盛绿能公司执行总经理李虎介绍说,光伏农业的模式是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简单说就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这种创新不仅让企业增加效益,也改变了沙漠生态,更重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光伏农业,能让更多贫困户加入进来,稳定脱贫。

  磴口县还不断加大沿沙一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将光伏园区、圣牧有机牧场、葡萄酒庄、中草药基地、仁创水稻等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成果打造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并以乌兰布和沙漠、纳林湖、金马湖、万泉湖等沙、水资源为依托,引入沙漠越野、沙漠垂钓、湿地漂流、低空飞行等特色体验项目。

  2017年,沙区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为农牧民和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近1万个,沙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沙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到全县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