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补令”为何形同虚设?
呼和浩特市一所中学在寒假期间补课(1月29日摄)。寒假即将结束,呼和浩特市一些中小学生的假期再次被夺走,年复一年的“第三学期”包袱奴役着他们。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层层下发“禁补令”,但补课恶风仍像沙尘暴一样疯狂。新华社发(武依然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1日电题:“禁补令”为何形同虚设?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汤计、张丽娜
寒假即将结束,呼和浩特市一些中小学生的假期再次被夺走,年复一年的“第三学期”包袱奴役着他们。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层层下发“禁补令”,但补课恶风仍像沙尘暴一样疯狂。
“小补初”“初补高” 补课成各方圈钱利器
“春节前补了三个星期课,现在到开学得一直补,补的是下学期的新课。”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五中学一位参加补课的女生说,“没有人关心我们愿不愿意补。老师说不补课就在家待着,下学期就别来学校报到了。”
她所在班的同学几乎都在补课。她说:“老师嘱咐我们遇到像记者的人,千万别说在补课。”在士林学校参加补课的呼和浩特市电力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苗苗(化名)说,这个寒假每周补6天课,补课收费860元。补的都是高一年级的英语。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的一名学生透露,授课的老师都来自名校,讲的内容是下学期的。他说:“如果不来听课,下学期就跟不上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学校还设置了特殊的“补课诱惑”。一补课班的负责人声称:“报名前150名同学,在两次考试中排名前200名,可以获得培训班推荐参加当地最有名的初中入学考试资格。而且,补课时还操练这个学校老师出的押题练习。”社会上把这种补习班称之为“占坑班”,“占坑班”都是当地名校的教师在授课,补课机构与名校还有利益分成。
“金钱腐蚀了良心!”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居民李先生气愤地说,有的老师课堂上不好好授业,专门把功夫用在课堂外,就是让学生在校园外参加他的补习班。凡是不去校外听他补课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被其羞辱,下了课你也别想找他问明白听不懂的课。为了孩子的学业,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也得硬着头皮让孩子补。
据记者调查,呼和浩特市的假期补课范围很广,名校在补,非名校在补,小学在补,初高中在补……寒假里一个孩子的补课费用得上千元。
一位学生家长说,呼和浩特的大部分老师通过补课创收,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说:“我甚至怀疑整个教育系统在共同编织一个敛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