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蒙蹄疾步稳 教育事业花红果硕

21.06.2021  16:23

  “科技是国之利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三五”以来,内蒙古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兴蒙蹄疾步稳,教育事业花红果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在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诞生,到内蒙古大学建成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首套3.6万吨黑色金属挤压机在北重集团成功生产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到全球首个5G无人驾驶矿用车在白云鄂博投入运行……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科技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投入连年增长,激励政策接连出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不断加大。

  “十三五”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突破。特别是“科技兴蒙”行动的实施,为我区聚拢更多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宝贵机遇、带来了强大动能,科技创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为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020年12月11日,由科技部和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的科技兴蒙合作推进会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政府、有关盟市、自治区有关创新主体分别和“科技兴蒙”行动相关合作主体进行科技兴蒙合作签约。

  开展科技兴蒙合作是以部地协同、区域协同共促新时代内蒙古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

  为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我区出台了“科技兴蒙30条”,共计制定96项改革政策和创新措施,多举措激励创新创业创造。我区还建立了技术成果和需求“双调查”机制,共征集企业需求1700多项、科技兴蒙合作主体科技成果200多项,梳理后推送给科技兴蒙合作主体单位,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我区还提出推动创建“三区两中心”目标,着力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乳业、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强重点产业技术预测研究,编制完成稀土、煤化工等10个产业技术路线图,启动实施稀土、碳捕集封存等“五大领域”科技重大专项。

  “十三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自治区支持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的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从2016年的9.1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2022亿元。自治区共实施国家科技项目1359项,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273项、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项目2436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字系列”玉米新品种,国内首台110吨NTE120AT无人驾驶电动轮矿车成功下线,世界先进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我区落地转化,国内首个无遮挡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我区研发成功并进入临床应用……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不竭动力。

  我区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不断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在做好“三区两中心”建设的同时,支持建立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等47家新型研发机构。我区现有的1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58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63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等,为科技创新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人才是创新的资源,“十三五”期间,我区充分发挥“草原英才”、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资源优势,累计合作实施项目474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90项,攻关解决技术难题337项。4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服务贫困村3000多个。

  我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和厅市会商制度,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开展攻关。积极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投资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设立科技协同创新基金、启动科技成果质押融资工作、推动内蒙古股权市场设立“科技创新板”,初步建立起自治区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支撑,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面向未来,我区将紧紧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统筹抓好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构建富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使科技创新成为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支撑。

   立德树人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补齐发展短板,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区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每周一节特色体育课;隔周一节书法课、每班一个合唱团,每周一次合唱活动;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每月一个劳动实践日”——今年3月,自治区教育厅提出了在全区中小学校全面落实“七个一”工作,启动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教学系列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全区教育系统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立自治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源平台,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丰富学校美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0年9月,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颐和小区的适龄儿童李梓萱顺利在家门口的公办幼儿园——赛罕区第一幼儿园入学。曾经,这一片区属于新开发区域,周边没有配套公办幼儿园。在2019至2020年短短两年内,这一片区就新增了赛罕区第三幼儿园和第一幼儿园两所公办幼儿园。

  这是全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我区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抓普及、多措并举抓普惠,着力化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目前,我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全区义务教育逐步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阶段迈进,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十三五”期间,我区职业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4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21所,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15所。

  在中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也不断加大。33.7%到42.7%,这是2015年至今,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数据变化。“十三五”以来,我区累计新增本科专业171个,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可喜的变化还反映在教育发展的共享水平上。我区实施精准教育扶贫,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103万人次,资助金额达233亿元;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现103个旗县(市区)资源教室全覆盖,让教育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的学生和家庭。

  祖国建设需要合格人才、合格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教育,发展教育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我区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通过“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和管理人员约31.95万人次,完成15.19万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目前,全区学前教育、小学、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或接近100%(普通初中本科以上教师比例91%,高中研究生教师比例超过15.4%),高等院校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66.5%(博士学位研究生占17.5%),高级职称教师占45%(正高级占12%),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启动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持续开展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开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简政放权……“十三五”期间,向着更好、更公平、更优质的目标,我区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教育的社会贡献力不断提升。(记者 苏永生 刘志贤)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