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01.09.2021  01:30

  资料图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农牧业生产更是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和显著成效。如何立足优势产业,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靠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牢记总书记嘱托,自治区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布局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用科技赋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是题中之意。

  在“天赋河套”巴彦淖尔市,一个主题为“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中。从2019年开始,自治区科技厅会同巴彦淖尔市政府,按照《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要求,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农高区补短板、强弱项,目前已经报请国务院批复。

  像这样,针对自治区农牧业大而不强的实际,自治区科技厅重点在农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领域,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自治区科技厅聚焦乳业发展需求,投入引导资金9600万元,推动呼和浩特市政府依托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国内产学研各方力量,创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在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相继启动建设玉米、肉牛、马铃薯、草业种业、设施蔬菜等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每个中心支持经费1000万元。依托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内蒙古草业与草原研究院”,以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认定备案“星创天地”193家,成功孵化企业400多家,创业服务团队人数2700多人。

  如今,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实施农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科学研究的重点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呼分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振华说。

  2020年,呼分院联合内蒙古华德牧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组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团队,针对我区草牧业生产产业链中存在的天然草原牧草自繁能力下降、肥力低下、乡土草种收获难、供给不足和柠条灌木定期平茬复壮延长植株寿命等问题,开始“草原生态恢复与生产力提升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研究项目,并获得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

  目前,研究团队重点突破气吸式割前梳脱、复壮促生施肥、多品种牧草种子混播、高效切碎、物料成捆等关键技术,研制禾本科豆科牧草种子专用收获机、草原施肥切根复壮机、退化草原免耕多品种混补播施肥机和柠条灌木收割粉碎打捆一体机,通过试验测试优化改进,为草原生态恢复与生产力提升提供关键设备。

  “过去的机器易堵塞、破碎率低,草捆含土量大,打捆效率低,这新机器不仅速度快,秸秆收拾得也干净,省时省力效果好!”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村民李栓柱说道。

  今年4月,课题组深入青藏高原开展退化草原免耕多品种混补播施肥机试验示范和培训服务,与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兰州大学教授共同配合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黑土滩、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西格日村退化草地进行试验示范和培训服务。补播实验示范近1700亩,培训当地牧民百余人。

  这是自治区科技厅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一个生动实例。自治区科技厅重点聚焦玉米、马铃薯、肉羊、肉牛、奶牛等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在良种繁育、绿色种养、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系统谋划、重点部署一批技术攻关项目,两年来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27项、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198项,共计支持经费3.7亿元,占相应科技计划支出的35%以上,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集成了玉米“两改一增二保”绿色生产技术体系,育成适宜内蒙古地区种植的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鲜食和加工用马铃薯优异新品种8个,首次开展了家畜航天育种试验,建立了首个用于牛蛋白组功能研究的抗体平台。

   科技,开放合作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6月1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在兴安盟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继2018年袁隆平院士在这里设立院士工作站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与兴安盟合作的新平台、新起点、新阶段。2018年以来,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兴安盟科右中旗已建成耐盐碱水稻基地达6000多亩,2020年,耐盐碱水稻亩产量达到533.95公斤,为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省区的耐盐碱水稻种植研究提供了借鉴。

  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启动实施以来,自治区不仅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油莎豆防风固沙等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还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联合开展科研项目50余项,有力地推动了区内外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此外,自治区政府连续举办两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推介科技成果500余项。推进建设自治区科技大市场,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功能齐备的技术市场运营模式,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支持。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区上下聚焦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让内蒙古大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以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式,重点围绕自治区11个百亿元以上农牧业产业集群,引导高校院所推动组建相应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开展下基层服务行动……”翻开自治区科技厅新近印发的《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服务是主旋律。

  自治区科技厅不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以良好的创新生态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服务。制定“科技创新30条”政策,提出8方面96项措施,印发任务分工方案,推动各项优惠政策逐一落实。与农牧业厅建立“1+1”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精准布局重点攻关任务。

  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突出知识价值在收入分配中的导向作用,落实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技术交易后补助,一批企业和科技成果所有者从中受益,调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积极性。

  引导建设74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区科技特派员共4000多人,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服务贫困村3000多个,实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贫困村全覆盖。

  深入实施“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全区每年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00多名,累计服务种养殖合作社等机构500多个,引进新品种500多种。

  农牧业发展是小康之基、发展之本、稳定之要。“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将深入探索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创新治理能力。下一步,我们将以典型应用场景为切入点,重点推进科研成果与应用场景高效互动衔接。”在7月19日召开的全区科技创新服务农牧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座谈会上,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表示,一要实现点上突破。针对典型应用场景,组织布局科研项目,开展适应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以点的突破,带动科研成果在类似的应用场景中扩大推广。二要实现链上发力。围绕产业发展创新需求,以产业链为应用场景,全链条布局创新链,系统推进应用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统筹布局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三要实现面上布局。将县域全域作为应用场景,结合创新型县(市)建设、牧区现代化试点,一体化布局各类创新要素,通过金融助力,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点、链、面协同发力,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记者 及庆玲 张劲)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