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逆袭记:“讨人嫌”变“抢手货”

11.11.2020  10:37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0日电题:秸逆袭记:“讨人嫌”变“抢手货

  新华社记者王靖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是产粮大盟,每年都会产生千万吨农作物秸秆。在过去,每到秋冬时节,遍地的秸秆一烧了之,雾锁大地,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可近日记者在兴安盟看到,一捆捆秸秆被回收加工后实现资源化利用,曾经人见人嫌的秸秆,改头换面成为农民增收的“抢手货”。

  11月,科尔沁右翼前旗天朗气清,行车几十公里,看不见一处庄稼地焚烧秸秆。“哪有人舍得烧,这可全是钱哩。”察尔森镇好田嘎查农民包树林高兴地说,他家今年种了72亩玉米,玉米秸秆通通卖了。“只要一打电话,颗粒厂那头就会有人专门带着机器来收秸秆。一亩地70元,我不费一点工夫,一下收入近5000元!

  秸秆也能创造收入,这放在过去,包树林想都不敢想。“大伙也都明白,秸秆烧了污染环境,可那玩意收拾起来实在太费劲、太费钱,所以过去不少人偷着烧。”包树林话锋一转,“现在不一样了,多数村里都建了颗粒厂,回收的秸秆被加工成颗粒,再销售给企业进行资源再利用,一个全新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了我们农民增收。

  在兴安盟振农生物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机声隆隆,经过多名工人轮流操作,一堆堆玉米、水稻秸秆以及紫花苜蓿在大型机械的高速运转下,被碾压成饲料颗粒。“这种饲料颗粒加入了食用盐等配料,营养价值可高呢。”该公司负责人包田喜告诉记者,秸秆饲料化不仅有效处理了废弃秸秆,还帮农牧民解决了牛羊吃饱肚子的问题。

  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近2亿元,将秸秆回收利用,打造年产5万吨炭基肥、1万吨有机炭肥、3000吨高端木醋液液体肥和生物杀虫剂项目。该公司董事长于哲伟介绍,通过秸秆高值化利用、村级秸秆造粒扶贫车间、秸秆换炭肥和科技扶贫四种扶贫模式,公司累计带动农户9539户、214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64户、7151人,安置就业150余人。

  经过近几年实践,兴安盟已经探索出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材料化、燃料化的“五料化”利用方式,串起一条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绿色产业链”。

  兴安盟是内蒙古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缩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李向前介绍,近年内蒙古以增加秸秆综合利用量和减少露天焚烧为目标,推动形成了秸秆收、储、运、用的利用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2019年,内蒙古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以上。

  “内蒙古将把绿色、高质量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接下来进一步推进农牧业化肥、农药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探索农业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李向前说。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