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都”崛起一座科技城
隆冬时节的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园区内,依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稀土新材料等高端科技研究领域捷报频传,国内外领先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国内唯一以资源命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2年建立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跌宕起伏、潮起潮涌,从曾经的黄沙漫漫到今天的青山绿水,从曾经的人烟稀少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从曾经的百业疏弊到今天的城市经济新增长极,从曾经不足1平方公里的起步实验区到今天150平方公里框架恢弘的现代化都市,可谓日新月异、沧桑巨变。26年间,一座科技新城在包头这座“稀土之都”拔地而起。
缘历史之机遇,乘改革之春风,仰白云鄂博资源之优势,倚包头基础工业之丰隆。如今,稀土高新区立足新起点、构筑新优势,正在奋力谱写新一轮跨越腾飞的壮丽篇章。
“点土成金”——稀土产业秀出高新范儿
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的百级无尘车间,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从这里生产出的摄像头自动对焦马达,使用了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自治区的行业空白。
稀土产业能不能发展好,关键是能否做实做足磁材料和磁应用领域这篇大文章。然而,由于缺乏永磁材料领域高新企业的参与和产业带动,丰饶的稀土资源长期以原料的形式低价出口,“挖土卖土”一度成为稀土高新人难以承受的痛。
2016年,稀土高新区投资10亿元为稀土企业量身定制了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大力推进“磁谷”建设,先后引进磁材料后加工项目27个,打通了磁材料后期加工瓶颈,为转型升级项目落地生根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作为“磁谷”引来的一只“金凤凰”,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可实现月生产1200万个自动对焦摄像头马达,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能保证产品质量,现已成为华为、TCL、海信、华硕等龙头企业的重要供应商。
走进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一群参观者正围着一处摆满五颜六色陶瓷碗和几只口红的展台啧啧称赞。2017年11月,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隧道窑生产线在包头中科世纪公司开工建设。而这些无毒稀土颜料口红和稀土釉陶瓷产品就是这条生产线的“杰作”。
“这种新型着色剂兼有无机颜料性能稳定、耐候性好和有机颜料色彩鲜艳、着色力强的优点,而且是完全无毒无害的。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将稀土硫化物着色剂成果转让给中科世纪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这是我们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一大突破。”中科院包头稀土研究中心主任池建义说。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在国内最大稀土科研机构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两个新型科研院所,还打造了中科院产业园、上海交大产业园、昊明新能源产业园、中科机器人产业园和稀宝博为医疗器械产业园五大创新基地,构建了“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新工艺、新产品、新项目就此加速研发和转化,高科技为稀土产业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竞相发展才是春。在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的中试车间里,一块蓝宝石样品同样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今年,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的“5N高纯氧化铝项目”中试成功并正式产出首批产品,填补了自治区有色金属产业高端产品的空白。研究院副院长杨剑英介绍,“5N高纯氧化铝项目”是该院投资的最大中试孵化项目,包头交大赛福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是该项目的成果转化实施主体,现有中试生产能力300吨,项目二期将推进1万吨高纯氧化铝扩产建设,力争5年内完成全球最大高纯铝生产基地的建设目标。
“我们根据企业需求到各个院所找技术,再拿技术和企业做配套。企业把问题写在车间和齿轮里,我们将科研成果留给企业家。”杨剑英自豪地说。
经过20多年发展,稀土高新区结合磁应用、智能装备、环保等产业发展方向,在应用终端领域不断发力。目前,英思特公司的磁组件已被微软、联想、华为等厂商指定为笔记本电脑分体机专用磁铁组件,项目属国内首创。稀宝医疗成功推出国内首台移动磁共振诊疗车“驰影A30”,其车载集成型磁共振和扁鹊飞救远程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都是世界首创。
“这些‘首创’的背后,与稀土高新区多年专注稀土产业是分不开的。”稀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苗玉梁说。
稀土产业的发展成果催人奋进。截至2018年,稀土高新区的稀土企业发展到111家,产值超过100亿元。2015年以来,在磁化、催化、储氢等稀土终端应用领域推动46个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效,稀土产业产值每年增速达30%以上,稀土转化率达到85%,储氢和抛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磁材产量跃居全国第三,稀土高新区步入“点石成金”的新时代。
“筑巢引凤”——双创载体激活发展新动能
1992年11月,位于钢铁大街24号的包头稀土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楼破土动工,标志着自治区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式成立。1999年,该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稀土高新区以黄河大街为核心,创业中心、时代广场、金融广场等创新创业资源比比皆是。内蒙古留创园、内蒙古软件园等各类创业孵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稀土高新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载体聚人、以载体兴业,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基础,逐渐走出了一条“引才智—搭平台—优服务—活金融—兴产业”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推动稀土高新区成为包头市乃至自治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领头羊。
翻看稀土高新区创业者李丽婵之前的微信朋友圈,一条2017年12月21日她自己的留言引起记者的好奇:“感谢这个城市,感谢所有参与见证的朋友和伙伴!”李丽婵解释说,在这条朋友圈发布的前几天,由她的创业团队哈木格文化传媒承办的中国·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获得“2017年度中国十佳专业展览会”殊荣,作为发起人的她摘得“2017年度中国会展经济产业贡献奖”。
“在我看来,稀土高新区是最适合有志者创业的地方。”李丽婵说。作为2017年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和首家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哈木格文化传媒在稀土高新区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初创期到发展期的稳步跨越。
作为从稀土高新区众创空间“走出去”的企业,哈木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最初是由包头当地几名大学生创办、致力于本土文化及优质绿色推广的产业运营机构。创业初期,无论是资金、资源,还是场地、人力都捉襟见肘。企业升舱入驻独立办公区域后,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给予免收3年房租和财政扶持等政策,最终让这个“从格子里爬出来”的只有3个人的公司,成长为今天拥有50多名员工、年营业额达1500万元的新型文创企业。
“创业企业的迅速扩大,受益于我们全力构建的创新创业链条孵育。”稀土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宏杰说。众创空间依托创业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平台优势,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孵化链条。
在稀土高新区软件园大厦B座和D座之间,有一间不起眼的咖啡厅,店长陈景荣每天早晨8点半都会准时来到店里,和员工一起打扫卫生,准备开始一天的营业。这是稀土高新区众创空间通过竞争机制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的“创业咖啡”。
“创业咖啡不仅仅是咖啡馆,它还是创业者和创业梦想之间的桥梁。”陈景荣说。创业咖啡是集孵化器、项目路演、FA服务、投资基金等于一体的创新型孵化平台,具备完善的创新和精益创业辅导体系,拥有30余个VC/PE基金、天使投资人等共同合作风投资源。
“截至目前,创业咖啡累计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讲座、项目路演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70多场,吸引近20家有合作意向的天使基金和风投公司,并帮助‘人人牧场’‘随时订’项目获得天使投资1200万元。”陈宏杰介绍说。
在众创空间和创业咖啡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稀土高新区还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线上和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看着与哈木格文化传媒一样成长起来的一支支创业者团队,陈宏杰感慨:“当青春选择了更高远的志向,就如同一批批蒙古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需要创业服务中心具备扶上马、送一程的担当。我们要给年轻人舞台,给创业者机会,把青春和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稀土高新区这方创新创业的沃土上。”
好马还需金鞍配。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在不断推进“双创”培育的同时,还深入实施“马上就办”试点改革。通过政务服务、机关办事、科技化办公“三大机制革新”,打造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收费最低、服务最优的全国一流政务服务平台,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由89项精简至22项,审批时限由23个工作日压缩到2.9个工作日。
目前,稀土高新区已形成14万平方米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孵化企业1047家,毕业企业328家。“当前,稀土高新区正处于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下一步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苗玉梁说。(记者 白喜辉李晗 吕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