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华:“苹果扶贫”大有可为
这几天晚上,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政府办公楼的灯光一直亮到很晚。镇党委书记程国华和党政班子成员正忙着研究全镇的脱贫工作。白天,各组干部下乡入户排查精准识别、精准退出问题;晚上,他们再把各组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逐户提出整改方案。“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脱贫工作越到最后越得做细,得拿出绣花的真功夫!”在程国华眼中,精准识别才能精准施策,而精准施策必须产业先行,种苹果、建大棚、搞养殖,这些都是管长远的脱贫之计。
眼下正是苹果采摘的季节,今年果农的收入怎么样?程国华心里一直惦记这事,今年夏天的一场雹灾让他心焦。在八家村农民王树春家的果园里,程国华细细查看果树结果的情况。“今年的苹果赶上了天灾,春天一场倒春寒,夏天一场雹,秋天又刮了一场大风,苹果产量只有往年的两成!”王树春的话让程国华心里一动。“苹果遭灾值得我们镇里的干部反思,作为一项脱贫产业,增强防灾抗灾能力,迫在眉睫!”程国华打算先从防雹入手,向上级争取一部分资金,为果农安装防雹网提供一部分补贴。
“一亩苹果脱贫一户”是程国华提出的“苹果扶贫”思路。自2015年以来,小城子镇林果产业以每年2000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镇林果面积达到3.8万亩,盛果期面积1.2万亩。程国华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56棵苹果,每棵树结80斤果,每斤按2.5元计算,一亩地的毛收入就达到1.1万元,除去3000元的成本,每亩纯收入达到8000元,每户按4口人计算,仅此一项平均每人就能增收2000元。
除了做好苹果防灾,程国华打算把小城子镇的苹果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建立起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让宁城苹果在市场上叫得响,卖上好价钱。目前,总投资500多万元的纸箱厂已初见雏形,项目全部达产后,果农用统一设计的纸箱包装苹果,还能得到纸箱成本的30%的补贴,宁城苹果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下一步,包装箱上将会印上二维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一扫,就会知道苹果是哪个合作社产的,施过几次肥,打过几次药,都用的什么肥和药,把宁城苹果真正打造成放心苹果、健康苹果。
“苹果不仅仅是一个果品,还是一道风景,我们应该开发农产品背后的旅游价值!”程国华进一步拓宽“苹果扶贫”的思路,走农旅结合的路子,巧借苹果做大乡村旅游文章,让农民在发展农家乐中脱贫致富。“春赏花、夏踏青、秋摘果”,程国华的设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3年来,镇里先后打造了八素台流域50华里苹果观光带,建起苹果主题公园等多处景观,开放了清格尔泰旧居,打出了葫芦峪、陪嫁牡丹等旅游品牌,全镇农家乐从零起步发展到20余家。如今,小城子镇游人络绎不绝,山区的贫困户开始尝到了打开山门办旅游带来的甜头。
园区化扶贫是程国华的创新之举。宁南村贫困户佟建华是扶贫园区建设的受益者。3年前,他因股骨头坏死住院治疗花去8万元,家里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去年11月,他家搬进了扶贫园区,分到了80平方米的住房和1亩6分地的日光温室。过去,他家的12亩地一年下来,纯收入也就4000元,可他在园区里种一茬大棚黄瓜,纯收入就有3万元。“我是一下子从穷窝掉到福窝里了,现在房子装修得和城里的楼房不差啥,出门就能进大棚里干活,真是太方便了!”佟建华脸上满是笑容。
在园区化扶贫的设计中,程国华心中有一条产业链:移民搬迁后种大棚蔬菜,产品上市后运到果蔬市场,再配套建设仓储、包装等设施,让果蔬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一条龙。2017年,小城子镇结合移民搬迁工程,投资6000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640亩的扶贫产业园。园区建了50亩的移民安置区,500亩的日光温室,90亩的集散中心。目前,园区内30万吨果蔬集散中心冷库和分拣车间已经竣工,果蔬制品包装厂已经完成主体工程。现在这个园区能让三类贫困户实现三种收入:易地扶贫搬迁的226户贫困户靠种大棚增收;其他80名贫困人口到园区打工,每人每年可收入2万元;没有劳动能力的231户贫困户,可通过到园区入股分红,人均增收780元。3年来,在程国华和党政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共建成宁南村、长皋村、三家村等3处移民园区,分别配套了苹果、蔬菜和养殖产业,让115户贫困户有了致富的“摇钱树”。(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