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武川县村民的日子红火了
圪顶盖村农民正在地里忙碌
土房子变成砖瓦房
双玉城村移民新居效果图
食用菌产业基地让农民致富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内蒙古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的第一年。让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帮助贫困户解决遇到的困难,加快贫困户脱贫的步伐,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最好方式。6月24日,记者走进国贫县武川县,近距离感受各个村是如何走上脱贫路的。
【有钱赚】
耗赖山村老两口一年挣7万
吴四果是土生土长的耗赖山村村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耗赖山村食用菌生产基地种植大棚里摘蘑菇。她的丈夫李吉书正在为蘑菇浇水。谈起一年的收入,老两口乐开了花。55岁的李吉书说:“我一个月挣3000多元,我媳妇比我挣得还多,她摘蘑菇,摘得越多挣得越多,最高时她能挣到5000多元,我们去年一年挣了7万多元,可比在呼和浩特市区打工挣得多得多。”
自从食用菌生产基地落户耗赖山村后,不仅耗赖山村的村民在这家公司打工,许多外地人也来到这里打工。李吉书说:“我们这云南的、山西的,各地的都有。”李吉书和爱人吴四果在这家公司工作3年了,吃住都在公司,工资按月发放,这样的日子他们非常满意。想想3年前,他们老两口在呼和浩特市打零工,工作朝不保夕,没有固定收入,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还要花出去不少。现在,他们在家门口就找到了正式工作,收入还有了保障。“像我这个岁数,还能挣上3000多元,知足了!”李吉书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开始,历经3年多时间,武川县建成了以呼和浩特市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为中心的三大食用菌产业基地,食用菌产业不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还承担着辐射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1200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有事做】
圪顶盖村农民闲不住
走进圪顶盖村时,远远地便看到“蒙草抗旱”公司的小草之家温室大棚。记者走进一间大棚,7位圪顶盖村的农民正在地里拔草、松土,非常忙碌。
侯文根是这间大棚内的唯一一名男性,正当壮年的他在大棚里打工两年了。“我们的工资是按日计算,男人一天100元,女人一天80元,地里的重活一般都我干。”侯文根说。他以前一直在周边的工地打工,但工地上时常拖欠工资,没有保障。3年前,“蒙草抗旱”公司在村里盖起了大棚,侯文根65岁的母亲李琢女先来到这里工作,第二年,母亲劝他也到大棚里来干活,两年来,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拖欠工资的情况,他们都愿意在这工作。他指了指不远处蹲在地里拔草的一位妇女说:“看,那就是我母亲。我们家里还有20多亩地,主要由父亲打理。”
圪顶盖村的贫困人口有110户224人,2013年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工程以来,武川县引进“蒙草抗旱”公司入驻该村,在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方面,该公司流转土地涉及320户806人,流转土地费人均年收入2300多元;草业基地常年用工40多人,月工资2500~3000元;季节性用工200多人,每年用工8个月,日工资120~150元。这些收入加上种地收入,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8000多元。
【有房住】
双玉城村土房变成砖瓦房
81岁的吕有小老人是双玉城村的村民,以前一直住在土房里,政府现在正在土房旁为他家盖新的砖瓦房,家里4口人,每人只要出2000元就行了。所有的工程都由专业的工人来做,他们只需“拎包入住”。除了住上新房子外,吕有小老人家里的收入也不少,家里的七八十亩地全都承包出去了,承包费一年有2万多元。看着眼前正在盖的新房,吕有小脸上洋溢着幸福,他说:“我都80多岁了,从来没想过这辈子能住上新房,而且是这样宽敞崭新的砖瓦房,我们全家都感觉很幸福。”据介绍,双玉城村于2014年被列入自治区重点扶贫贫困村,2016年年初,该村委会针对双玉城村一、二、三队村民居住区处于低洼等地、每年夏季受塔布河流域洪水威胁的现实情况,结合全县“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开展了易地扶贫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建房项目,计划新建住房100套。易地扶贫整村搬迁集中建房项目的实施,将使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贫困农户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有人养】
花西村为65岁以上老人建幸福院
记者来到花西村村委会所在地东红胜村时,看到这里正在建设一排排的互助幸福院,工人们都很忙碌,村民们来来往往地探望房子建设的进展。
村民赵拴柱盼着互助幸福院能早点儿盖好,这样,他的老父亲和老母亲就能有新家了。赵拴柱的父亲84岁,母亲81岁,父母结婚60多年来一直住在一处老旧的土坯房里,今年年初,村里决定盖互助幸福院,地点就在父母的旧房附近。“每户只要交3000元,家里65岁以上的老人就能住进去,我的父母听说后,立刻就同意了。这不,父母的旧房子已经拆了,就等着住新家呢。”赵拴柱笑着说,“将来,父母住在互助幸福院生活就更方便了,这里有卫生室,出门就有班车,正适合老人们居住。”
记者了解到,花西村是自治区重点扶持贫困村,今年该村对所辖的12个自然村实施易地扶贫整体搬迁,共覆盖606户1660人,其中,有406户1033人选择自主安置,200户627人选择入住农村互助幸福院。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规模为200套,并配套建设医务室、文体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工程的实施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将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的实施使广大村民收入稳定增加。(记者 刘 睿 刘 惠 实习生 刘 琦)
【链接】
今年全区计划减贫21万人
目前,内蒙古扶贫开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2016年计划10个以上自治区贫困旗县摘帽,减贫21万人,约占全区贫困总人口的1/4。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刘忠诚介绍说,截至2015年年底,内蒙古贫困人口由2010年年底的258万人减少到80万人,累计减贫17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下降到6%。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年末的1437元增加到3100元。贫困地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将采取分类扶持的方式来实现8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对有劳动能力的35万贫困人口,将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实现就业来脱贫;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20万贫困人口,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对11万左右因学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将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实现脱贫;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14万贫困人口,将通过政策兜底实现稳定脱贫。
具体来说,2016年,内蒙古计划对剩余的413个贫困嘎查村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十个全覆盖”工程;深入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新增金融扶贫贷款150亿元以上;对5万多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重点对不在低保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给予每人1500元补贴;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政策倾斜,提高报销比例。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