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精彩故事:被新居的温暖融化了的冰冷记忆

02.01.2015  12:37

  “咱们图里河上中央台了,你看了吗?这几天应该有零下40度了吧,多穿点,注意别让冻疮再犯了。”看罢中央电视台13套播出的图里河极寒天气的新闻,家住呼伦贝尔市牙克石的市民郭红梅拿起手机,给远在200公里外图里河林业局林场工作的丈夫戴鹏发了一条微信。

  “三轮车里点火炉,鸡蛋瞬间成冰坨。”是央视这条新闻的标题,看到屏幕上那熟悉的场景,郭红梅不由得想起了曾经住过的图里河那座板加泥的房子,女儿在那里出生,一直长到16岁,他们才从那里搬了出来。

  “如果不是政府的棚户区改造政策,我们一家5口现在还在林区受冻呢。”郭红梅今年45岁,是牙克石市第一批异地棚改房的受益者。2011年,按照每平方米600元的优惠价格,她家花了仅仅3万元就搬进了市区50平方米的新楼房。

  据牙克石市住建局副书记张进喜介绍,“1952年支援国家建设以来,林区职工的居住条件一直就很简陋,林区遗留的问题房超出15万户,从2009年开始,我们先后承接了森工集团、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等棚改生态移民,承担了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关任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市区的异地棚改建设。

  “图里河的冬天特别长,10月份就开始飘雪,一直下到来年5月份。最冷的时候将近零下50度吧,那个冷啊,真是刻骨铭心。”说起曾经在林区的生活,郭红梅苦笑了一下,加重了语气:“林区的生活挺艰苦的,那时挺怕过冬天,老人身体不好,我每天晚上都上闹铃,半夜起来给炉子加柈子。孩子的鞋得在炉边烤着,衣服得放褥子下暖着,第二天起床才能穿。

  在郭红梅的回忆里,点点滴滴都透着一个字——冷。

  可是如今,越来越多有关冰冷的记忆已经被新居的温暖所融化。

  郭红梅永远不会忘记搬进新房那年的春节。

  “那时孩子的爷爷还在世,一家5口头一次吃了一顿热乎的年夜饭。要在往年,到吃饺子的时候,早先上桌的菜早就冰凉了。

  “我也是林区长大的,记得小时候住的房子是两层窗户,流下来的水在窗台上结了冰,还得把炉圈烧热了去烫呢。”张进喜插话道。

  “你也住过林区那板房啊?”郭红梅好奇地问。

  “怎么没住过?外面加上砖,里面铺一层塑料,半夜总能被冻醒,家里又没有卫生间,冬天上厕所那才真叫受罪。

  郭红梅一听就乐了:“就是就是,冬天烧上热水洗脸,没等洗完呢水就凉了。哪像现在,屋子里20多度,老幸福了。

  屋外雪花飞舞,屋里暖意融融,大家谈论着棚户区的改造,也关心着更多还没有搬出来的林区职工。“会有越来越多的林区职工搬进新楼房的,2014年,市里和森工集团建设了20153户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部建成后会有4万多人受益,仅市里的投入就已经达到19个亿。按这个速度,到2017年咱们的林业棚户区将彻底消失,50万林业职工和家属都能住上热乎乎的楼房了。”张进喜高兴地说。(记者 包牧仁 白喜辉 王国英 红艳 刘春 刘玉荣)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