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力量 胡杨精神】“两万多亩了,就这样一直种下去!”

04.04.2017  06:34

  春日的午后,日头正好。张喜旺又去看他去年新种的沙柳。

  抚弄着沙柳的新芽,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这个皮肤黝黑、身魁体壮的汉子憨厚地笑了。“20年前的这里,哪有个路,风一刮,沙子满天飞,连眼窝都睁不开,沙子打在脸上,针扎似的。”张喜旺是杭锦旗人,今年46岁的他一直守着库布其沙漠过光景。

  说起种树治沙,张喜旺坦言自己是糊里糊涂开始的。

  2002年,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找人到库布其沙漠里去种树,报酬是每人每天20元,张喜旺和乡亲们便开始了沙漠植绿的壮举。

  “当时只是想种树挣点钱,不敢想凭我们的努力就能治住库布其的沙子。没想到一干就是15年,到后来想法也变了,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一棵棵树苗变成一大片绿色,看到风沙逐渐小了,心里就舒坦。”张喜旺说,就这样他爱上了种树。

  当然,在沙漠里种树是个苦差事。那时候的库布其沙漠,黄沙漫漫,荒无人烟,沙漠里没有路,张喜旺和乡亲们每天早上6点钟骑着摩托车上工,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种树的地方,风餐露宿自不必说,单是每天往返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就把人的精力消磨大半,再加上刚开始种树经验不足,树苗常常种不活,最终结算时,一天根本挣不到20元钱。

  就这样日复一日,张喜旺逐渐摸索出一些种树经验,工钱也从20元一路涨到100元,手底下也有了五六十人的专业队伍。2011年开春,张喜旺一下子承包了1100亩沙漠,只干了43天便顺利完工。接着又在七星湖畔承包种草,在库布其植绿的面积越来越大。

  2012年,他承包了1200亩水冲沙柳。那是一片缺水沙漠,周围工地的工头都不愿承包。“没人要的,我都要了!”不知哪来一股牛劲儿,张喜旺一口气签下了8000亩水冲沙柳的种植合同。

  “2013年,17天完成6000亩沙柳种植,成活率超过了规定的85%。虽然起步晚,但是步子迈得大。沙漠种树不是一般的苦,也不是谁都能做包工头。”张喜旺自信地说。

  那年,分给张喜旺的工地,离公路7公里半。沙漠里打不出井,工人的饮用水得装在木桶里用拖车往里运。鸟不拉屎的地方,种沙柳太难。张喜旺咬咬牙,决定试试看。30多个工人用三辆拖车往沙漠里运树苗,一天一趟,运费700元,这价格还是托朋友给讲了情,算是优惠的了。工人每天徒步往返,得用掉两个多小时。

  一天,有个工人掉队了,晚上10点多,仍然联系不上。后来终于打通了手机,原来他迷了路。张喜旺开着车在10公里外找到人并接了回来,回到家已是深夜12点。“那次真把我吓坏了,觉得自己责任太大。如果真把人家走没了,我该怎么办?”

  “喜旺这个人有责任心,爱琢磨,跟着他干,我们心里踏实。”刘金云跟着张喜旺种了十几年树,这几年也自己承包沙漠种树,两人经常交流种树经验。

  以前,张喜旺对植物并不了解。种树时间长了,对各类品种的属性也摸了个八九不离十。无论是种树经验还是管理经验,张喜旺都成了种树治沙方面的“专家级”人物,他们还发明了水冲沙柳和电钻种植法。

  “这也是意外受到的启发。”张喜旺娴熟地演示着水冲沙柳种植法:用水管竖着往沙地一冲,一个沙坑就出现了,他赶忙把一棵长约1米的沙柳苗子种进去,继续浇水然后夯实,只露出10公分左右的苗头。“一开始我们用40厘米高的树苗,后来变成80厘米的,到现在用的1米多高,这也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苗子太小,风一吹就刮倒了。现在这1米多高的树苗刚刚好,风吹起来苗子就慢慢往外冒头,吹得都露出来了,根也长结实了,就能活!”

  风吹沙打的时光,伴着艰辛劳作的汗水渗入黄沙,换来的是漫山遍野张扬的绿色。不知不觉,埋头种树的张喜旺团队已经绿化了2万多亩的沙漠。2016年6月,张喜旺荣获第七届“母亲河奖”颁发的“绿色卫士”称号。

  张喜旺感慨地说,库布其沙漠真的是变了,原来一年下不了几滴雨,现在到了夏天,隔个十几二十天就有一场雨,一年能下十几场。气候变好了,生活质量也好了很多,沙漠还修通了公路,上工有汽车,种树有机械,一年收入也有六七万元。“越来越有希望了!种树能造福子孙,我也越种越有劲儿了,就这样一直种下去的!”(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施佳丽)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