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美丽乡村门口大戏唱起来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当年农村文艺演出的热闹场面在红山区再现。7月28日至30日,红山区委农工部组织魅力红山演出团,在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西水地村和文钟镇的东三眼井村举办“十个全覆盖魅力红山美丽乡村”文艺汇演,数万农民观看了极富特色的节目,让群众感受到了“十个全覆盖”和“美丽乡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十里八村受邀的亲戚朋友既走了亲朋,也看了节目,很是乐呵。群众说:“演戏演到家门口,看戏看到家门口,我们的生活比城里人还好。”
这次演出的文艺节目有小品、快板、二人转、歌曲、舞蹈、扇子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形式多样,有群众自己编排的节目,也有专业团体演绎的节目,演员与演员互动,观众与演员互动,极富地方特色。特别是反映农村文明和乡村变化的《夸夸咱们新农村》、《称妈》等,让观众啧啧称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首次将寿星会搬上舞台,传承了地方文化。在为期3天的演出中,群众观看乐此不疲,甚至冒着大雨打伞观看。
红山区共有2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8.7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3元,全市第一,列自治区百家旗县第20位。2014年以来,红山区立足农村数量较少、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区情,认真落实自治区和赤峰市的工作部署,满足全区农民对服务完善、优美宜居新农村的期盼,举全区之力,把“十个全覆盖”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融合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红山区整合各类涉农项目,从规划指导、村容整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改善、乡风文明提升五个方面开展高标准“十个全覆盖”工作。对13个城中村,制定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计划,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社区化服务。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设施农业园区和自然历史文化遗存与农村交融,城市与农村连接紧密的特点和优势,对农村产业进行科学定位,突出“文化旅游带动型、产业支撑型、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型”三条发展路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旅游带动型路径上,重点打造东南营子、东三眼井、三道井子等行政村。同时,重点将东南营子等村打造成文化旅游带动型示范村,把西水泉、柳条沟等村打造成体验观光型示范村。提升乡风文明,倡导核心价值观。规划指导各村建设文化室、文体活动场地,指导农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特色农村文化,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记者李富)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