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经济数据折射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
11月份陆续出炉的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提质增效的发展趋势更加巩固。
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与同比涨幅持续扩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环比微降,同比涨幅略有扩大。随着稳增长措施效果显现,PPI上涨的态势有望得以持续,CPI也将延续温和上行。
10月份PPI同比上涨1.2%,环比上涨0.7%,涨幅分别比上月扩大1.1和0.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PPI同比降幅连续收窄,9月份PPI由降转升,同比上涨0.1%,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持续下降的局面。10月份PPI同比继续上涨,且涨幅明显扩大。
专家指出,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外溢正效应显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回暖的影响,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PPI出现积极变化。此外,PPI同比持续上涨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内需增大,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
“稳增长政策带动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反弹回升,二季度以来经济企稳信号明确,市场需求的回暖促进工业产品的价格上升。今年去产能工作力度加大,特别是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效果显著,产能的削减对价格起到明显的提振作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目前煤炭开采和洗练业、黑色金属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业价格同比涨幅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降转升,这五大行业是带动PPI同比上涨的主要因素。
在大宗商品市场上,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较为明显。连平表示,主要建材类商品例如螺纹钢、镀锌板卷、水泥等价格的上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投资企稳。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小幅上升,将带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
“如果说上半年的大宗商品市场显示经济回暖,当前大宗商品市场则反映中国经济呈上涨态势,这给市场带来明确的信心。”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总编刘心田说。
10月份CPI环比上月下降0.1%,同比则上涨2.1%,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余秋梅分析,10月份CPI环比上月下调,主要是由于鲜活食品市场供应充足,蛋、猪肉、水产品、鲜果、蔬菜等价格环比出现下降。但受到去年同期对比基数相对较低的影响,食品价格涨幅较大,拉动了CPI同比涨幅扩大。
此外,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对物价提供了支撑。其中课外教育、医疗服务、物业管理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8%、4.6%和1.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4、0.7和0.2个百分点。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分析,居民消费价格中,非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与国内民众对教育、健康、休闲的需求提升不无关系。目前在这些领域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品质较好的商品更受欢迎。
数据显示,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7%、73.4%和71%,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分别为36.6%、37%和36.8%。
“最终消费支出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力量,消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黏性,这就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增强,促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田国强说。
事实上,不仅是CPI、PPI,近期公布的多项数据均显示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联合发布数据,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14年10月份以来首次回升到51%以上。专家分析,10月份PMI指数在荣枯线以上明显提高,表明经济增长趋稳态势已较为明朗。
“新动能加速聚集,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3.7%和52.3%,均为一年以来的新高。”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中国固定投资增速回稳,是中国经济出现“暖色”的另一个侧面。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8.2%,月度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
经济数据向好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信心,央行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企业家及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宏观热度指数、信心指数、出口订单指数、经营景气指数、盈利指数等均较上季度进一步上升。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也显示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就业预期指数均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上升。
多位专家评价,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中国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在国内经济平稳前行的同时,质量效益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