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如何走出大草原

03.08.2015  12:2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大草原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辽阔、气候多样,发展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内蒙古乳制品、羊肉、牛肉、羊绒、马铃薯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这里天蓝水净、远离污染,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优势巨大。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虽然生产规模较大,但除了蒙牛、伊利、 鄂尔多斯 等少数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外,仍有相当多的绿色农畜产品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众多有待走出“深闺”的绿色农畜产品,如何提升其品牌效应,擦亮金字招牌,拓展销售渠道,是摆在内蒙古面前的一道难题。

内蒙古不仅仅有蒙牛伊利

京津地区优质小麦加工品和优质牛羊肉,半数来自内蒙古

北京繁华的东三环附近,有一家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在广场地下一层,一提起自家的羊肉,锡林郭勒盟“草原牧乡”肉食品公司总经理南霞就掩饰不住一脸的骄傲,“我们的羊来自绿色无污染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肉质鲜美、肥而不腻,清朝顺治年间就是宫廷专用羊肉,质量真的没话说!”

锡林郭勒20.3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上,有着18万平方公里的优质天然草场。在这片号称“天堂草原”的优质牧场里,大多数牧民仍然沿用自然散养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放养时间长,有利于保证羊肉的肉质稳定。但由于出栏速度慢,牧民养羊的成本相应增大,其价格也相应提高,无法依靠低价去拼市场。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也影响了羊肉市场行情。

遭遇销售“尴尬”的不只是锡林郭勒羊肉。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地区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消费量的54%由内蒙古供给,但由于没有响亮的品牌,许多消费者并不知情。内蒙古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马麟介绍,内蒙古不少加工销售企业仍以小、散、弱为主,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集聚和拉动效应,同时在产品品牌塑造、宣传等方面也还有不少欠缺,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

事实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内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内蒙古最先走向全国的品牌产业。截至目前,全区拥有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89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26.73万吨,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2038个。众多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优势的农畜产品,为内蒙古打造农畜产品产业品牌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内蒙古农畜产品有效注册商标总数仅排在全国第二十四名,地理标志商标位居全国第二十三名。“平均每25户企业才拥有1件注册商标,品牌效应滞后,品牌对农畜产品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内蒙古自治区工商局副局长霍武介绍。

绿色名片亟待“擦亮”

抱团闯市场,既要借助政府之力,也要运用市场之手

如何让农民手里的农畜产品变成“钱”?内蒙古农牧业经管站站长杨印成认为,必须抱团闯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弱小,希望政府能够在内蒙古以外地区配套建设农畜产品集散市场,打造农产品销售的‘绿色航母’,带领众多小企业走出去。”四子王旗建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建峰建议。

“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既要借助政府之力,也要运用市场之手。”马麟说。

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去年10月“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正式落户北京。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识、原生态”的要求,内蒙古供销社严格筛选了100多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汇集了众多的优质特色产品,共计12大品类、600个品牌、1000个品种、上万种产品。

6月底,记者走进紧邻首都图书馆的“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12块电视屏幕依次介绍12个盟市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特色农产品等。与普通超市不同,这里的商品在分割出的一个个展位里陈列。相对陌生的品牌名和一同标注的蒙文,让人印象深刻。

呼伦贝尔 供销社的彭海杰正忙着向顾客推销来自阿荣旗的“阿伦新米”。这种米产于内蒙古唯一的朝鲜族乡,粒长、米香、口感好。“每袋10公斤95元,另外再送5斤,算下来每斤3.8元,这个价格只略高于原产地的售价。”

彭海杰介绍,商户进驻广场可免一年租金,一家门店一年就能省掉好几十万元。“没有租金压力,一些厂家把这里当作展销点,一边销售一边跑市场,努力扩大自己的品牌效应,把来自大草原的‘绿色名片’介绍出去。”蓝色牧野肉业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销售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

未来将发展电商业务,构建展示直销+零售体验等一体化销售模式

虽然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已经进驻北京黄金地带,但并不意味着今后来自大草原的产品就可以一劳永逸、顺风顺水地进入北京市场。“面对大市场,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知名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理事会副主任刘贵荣坦率地说。

“北京广告费用高,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利润空间很小。如果销售成本费用再增加,企业即将面临盈亏的临界点。可不做广告,又很难进一步扩大产品销路。”南霞为此感到很纠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伟非常看好这种“抱团走出去”的做法,“农产品的替代性很强,消费者的体验很重要。通过在首都打造一个绿色农畜产品的集中展示平台,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前来体验、消费,做了许多小企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这是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的现实途径。”但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抱团走出去和单个企业闯市场所面临的困难实际上是类似的,不做宣传、推介,难以扩大市场知名度;大做宣传,又面临资金不足等各种困难,“要真正迎来收获需要较长一个时期的市场培育。”张伟说,“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到云开。”

率先以省为单位开拓市场,对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的运营者来说,所有的尝试都是第一次,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马麟表示,广场运营好,需要进一步加大产品的宣传、推介、营销力度,让北京地区的消费者知晓和认可“生态内蒙古、绿色好产品”,切实让好东西卖个好价钱、老百姓有个好收益。

“目前最急切的问题是进一步扩大人流。”绿色农畜产品广场董事长贺希格图介绍,今年广场计划开展系列内蒙古食材论坛、推介会、饮食文化节等活动。与此同时,广场也在积极发展电商业务,通过与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销售平台,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销售模式,既有宣传展示,也有体验销售。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表示,未来自治区将大力实施“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工程”,全方位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内蒙古优质绿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