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加快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我市立足农牧业资源富集和科尔沁沙地无污染以及区位优势,规划设计了绿色农畜产品区域和产业布局,通过实施“8511521113”现代农牧业工程,着力打造全国优质玉米、肉牛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推进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农畜产品生产总量再创新高。据农牧部门测定,2014年,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达132.61亿斤;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2006万头(只),其中牛274万头,羊1148万只,猪577万口;全年禽类饲养量达到1亿只。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过程中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投入资金1000万元,开展农牧业主导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和示范基地建设。首批农牧业标准化建设,确定了玉米、肉牛、肉羊、荞麦、红干椒、生猪、肉驴、有机水稻、无籽西瓜九个优势特色产业,邀请国家、自治区、 通辽 市的140名专家和科研院校、企业等15家单位,引用修订、制定9个优势特色产业地方标准体系1331项。体系标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加工、产品、仓储物流、质量追溯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地方标准(规范)和企业标准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从田间(牧场)到餐桌”全程、全链条相衔接产业标准体系,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二是加强监管和检测。在监管上,市、县、乡、村四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9个旗县市区均成立了监管机构,乡镇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依托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兽医站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赋予职能、充实人员、完善条件。在检测方面,已建立1个市级和8个旗县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监管和检测覆盖全市。三是强化认证工作。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三品”累计认证面积560万亩,其中,种植基地465万亩、养殖基地8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及档次显著提升。2014年,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2家,流通企业45家,分别增加10家和6家。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68家,市级龙头企业76家。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增长9%。带动农牧户33万户,增加3万户,就业人数达5万人,增加1万人。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组织全市6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创建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引领一个合作社、创新一种模式、造福一方百姓“六个一”活动,筛选出20家示范企业进行重点打造。在全市各旗县市区产业园区中筛选较好园区参加国家、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园区评比。开鲁县农牧业产业化园区、扎鲁特旗农牧业产业化园区被评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玉米生物产业、肉类加工产业、特色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发展迅猛。玉米、肉牛、杂粮杂豆等特色产品在农牧业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实现的经济总量占80%。
加强输出通道及能力建设,绿色品牌农牧业市场影响力明显扩大。2014年,市政府组织各旗县100家企业在呼市、北京两地连续举办了4次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通过展示展销、商贸洽谈、电子交易等多种形式,将我市重点龙头企业、绿色农畜产品整体打包、统一经销、统一宣传,绿色科尔沁、品牌农牧业影响力逐步扩大。同时,着重加强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左中成峰牲畜交易市场、开鲁雨田农畜交易市场、科区白音太来果蔬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提质扩容建设项目扎实推进,陆续投产运营,承载集散功能增强。农畜产品品牌引领效应日渐显现。全市“三品一标”累计认证总数54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5个、绿色食品148个、有机食品171个。有效使用标志总数288个,全国驰名商标7个、知名商标88个,自治区名牌产品43个,地理标志认证2个。“科尔沁肥牛”“清谷新禾”“蒙王”等一批驰名、著名商标品牌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放大效应明显,产品附加值提高。新型流通业态初见端倪。通辽 草原 旭日电商平台,通辽可易网,军利易购网,科尔沁牛业、清谷新禾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和电子商务,研发和应用农产品物联网,推进流通标准化,改善农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与设备,线上线下销售协同推进,流通效率大大提高。
(记者阴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