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26.05.2016  10:02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了印尼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汶川5.12地震、西藏及尼泊尔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可以说,自然灾害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挑战。

 

一、  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支撑作用

 

  在监测预警方面,高精度监测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对地震、暴雨、洪水等灾害预测预警的准确度,极大幅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预警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形成观测、科研与预测相结合主动捕捉有效地震变形信息的地震大形势研究方法,捕捉到云南鲁甸6.5级强震震前和震后变化。在四川、重庆、陕西、云南、江西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建立了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基础、专业监测预警预报为核心的群专结合预警示范区,显著提升了地质灾害高发区监测预警工作成效。

 

  在应急响应方面,科学的应急响应机制和综合应急响应平台的建立以及先进抢险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幅降低当地的人口与经济损失。地震-地质灾害链、台风-洪涝灾害链损失评估模型在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灾害、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2015年超强台风“灿鸿”、“苏迪罗”损失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评估结果为国家和地方迅速启动相应级别的救灾应急响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灾后重建方面,灾情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恢复重建等技术产品的不断升级,为灾后信息传递、灾害评估、资源调配、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相关技术成果在汶川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芦山地震灾区、鲁甸地震灾区和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重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灾区重建规划编制、灾民安置点建设、灾区生产生活设施抗震设计与建造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注重规划和政策引领,推动科技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发展。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对防灾减灾科技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二是注重通过实施科技项目,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以来,通过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全面支持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开展灾害监测预警、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生命探测搜寻、避险救援、安置保障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研发。

 

  三是注重人才和基地建设,支撑防灾减灾科技工作。近年来,我国加大防灾减灾基地建设,建成30多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观测站,已初步形成覆盖各方面自然灾害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利用基地和高校,培养大量防灾减灾专业人才,有力支撑防灾减灾科技工作。

 

  四是着力构建科技减灾应急机制。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多灾种叠加、灾后重建多领域交叉情况,着力构建部门协同、机构协作、专家合作与企业参与的科技应急组织机制,建设跨学科、跨部门、多灾种复杂灾情识别、演化预测的科技咨询平台,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科技资源,提高执行效率,整体提升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工作能力。

 

  五是注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带动技术进步与成果共享。“十二五”期间,中国与日本、荷兰等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相关合作研究,重点开展地质、气象、洪涝灾害及应急响应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推进人才交流与培养,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科技部正在组织编制《国家“十三五”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将在“十三五”期间根据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相关精神,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协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推动防灾减灾相关科技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