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近期,我国上空的大气活动非常活跃。从端午节开始,北方部分地区频繁出现冰雹、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在南方,从14日起,入汛以来最大范围暴雨过程也粉墨登场。事实上,南北方近来出现的高影响天气都与东北冷涡有一定关系。
东北冷涡“激活”天气系统
东北冷涡是活动在我国东北及其附近的高空大型冷空气团。它能不断分裂冷空气,是一种能维持3天至4天或更长时间的天气系统。冷涡终其一生都在不停旋转,“甩”出一股股冷空气,带来降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当前冷涡势力较强,深得“天时、地利”。所谓“天时”,指的是当前所处季节,冷暖空气势力相当,可以“大打出手”;“地利”则是周边有冷空气补充,譬如,6月12日东北冷涡开始减弱向东北方向移动,但西边有新的冷空气加入,其势力增强又旋转到华北地区。
不同于7月和8月的雷雨天气,受南边暖湿气流影响,6月的雷雨在东北冷涡影响下,局地性降雨十分明显,且通常会伴有雷电、大风、冰雹等天气现象。因此,北京、天津等地近期需做好大城市防汛、防内涝工作;华北和黄淮东部等麦收区需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小麦,防范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影响。
东北冷涡为大气层上层提供了充分的冷空气,但当前北方地区下层暖湿气流蒸发较快,无法与冷空气充分汇聚,因而容易出现分散性降雨和强对流天气;而在南方,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外围强盛暖湿气流相遇,大范围的雨带便形成了。
冷暖气流相遇致南方大范围降雨
尽管冷涡主体南下的可能性不大,但它甩出的冷空气却不断南下;另一方面,南海夏季风爆发带来的西南急流不断增强,冷暖空气在江南、华南及西南一带相遇、抗衡。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认为,这是从6月14日起南方迎来大范围降雨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厄尔尼诺年次年,我国降水明显偏多。当海洋出现强震荡时,大气通常也会随之响应,出现一定的极端天气。今年入汛以来,南方降水过程较多,此次降水范围之大、强度之强,也与厄尔尼诺事件后续影响有关。
据了解,6月14日至16日,南方地区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大范围暴雨过程,将加重汛情,并可能诱发衍生灾害。马学款建议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广东、福建以及云南等地加强江河干支流和城市防汛工作;山区村镇、沿河公路、水库、矿区、旅游景区等地需加强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加强监测预警,提前转移危险地段的群众、施工人员和旅游人员。
北方强对流天气较往年略偏多
在近期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中,冰雹因其破坏力强备受关注。陕西安寨降冰雹致大面积果蔬受损,山西鸡蛋大的冰雹砸碎车窗,山东济阳上千亩大棚被大风冰雹夷为平地……尤其是在6月12日,黑龙江出现的冰雹灾害“刷爆”朋友圈。当天,哈尔滨市出现接近6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伴随而来的强冰雹导致部分街区交通瘫痪;齐齐哈尔市4个区齐降冰雹;大庆市的冰雹过程持续6至7分钟,部分街道远远望去一片白,甚至有人用冰雹堆起雪人。
冰雹来自对流特别旺盛的对流云,是由雹胚上下数次与过冷水滴碰并增长而来的。当上升气流支托不住时,它便降落到地面。
“近期北方出现强对流天气十分正常,6月也是华北、东北冰雹发生几率较大的月份。”张涛解释说,这就好比“烧开水”,到了夏季,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热力条件慢慢变好,大气层下层的暖湿气流逐渐发展,与大气层中上层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上冷下暖的对流结构,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
但张涛也表示,在历史同期,像12日哈尔滨那样的强冰雹现象并不多见。到目前为止,今年北方强对流天气也较往年略偏多。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6月16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