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2月5日,被雾霾笼罩多日的北京迎来蓝天白云,空气质量为优;但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城市空气依然为重度污染到严重污染,长三角部分城市为轻度或中度污染,珠三角空气质量为优或良。
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珠三角区域6项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标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年均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比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低32%;2016年在气象不利情况下,空气质量继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而在京津冀,这个数值是71。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说,珠三角在2000年左右就提出大气复合型污染,开始考虑PM2.5问题。“那时还未公开监测PM2.5,但减排方案已开始实施。广东用了十几年时间取得今天的进步,这速度比英、美、日都要快。”
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率先“整体达标”,其治霾经验在京津冀管用吗?
“调结构”是珠三角治霾“法宝”
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认为,每个区域的大气污染成因,都不外乎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方式以柴油为主、管理和执法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共性问题”。
关于珠三角区域率先达标的治霾经验,刘炳江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现在珠三角没有钢铁企业,没有大的重工业企业,从2000年开始重化工比例不但没上升,还在下降。“珠三角产业逐步升级,跟发达国家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样的。”二是能源调整比较早,执行比较到位。珠三角煤炭消费量在我国是最早下降的,从2005年起,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珠三角是最高,“机动车污染控制也是卓有成效”。三是领导重视、管理比较到位。“珠三角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政策落实比较好,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现“阅兵蓝”就借鉴了珠三角经验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设立的‘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重大项目,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项目,在珠三角地区建设了我国首个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体系。”日前,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与科技日报社联合召开的雾霾防治专家座谈会上,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项目又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科研成果和实践,不但对区域需求做了很好布局,而且与高水平专家团队建立了长期联系,为我国深入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及环境管理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据悉,“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还联合环保部等8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开展国家科技计划统筹试点工作,重点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创新,集中开展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研究。其中,科技部、环保部、广东省政府密切配合,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研究与实践,建立全国第一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引领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说,挥发性有机污染VOCs是PM2.5和臭氧治理的关键污染物,深圳在治理VOCs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从2008年开始,深圳连续做了三次VOCs排放调查,“已非常清楚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排放量从多少降到多少”,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氮氧化物与VOCs协同减排关系,既降低PM2.5又控制住臭氧污染。“这都需要加强城市间相互学习,及科研单位科技的支撑。”
据介绍,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科研成果为全国快速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也为其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先进经验和示范,使京津冀等地区树立信心。如按照支撑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目标,中国环科院牵头组成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协同创新体,突破北京市污染源解析等关键科学问题,为“APEC蓝”“阅兵蓝”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
京津冀削除的只是“僵尸”产能?
“当前,京津冀区域环境质量是有改善的,这说明措施是有效的,方向是对的。”郝吉明说,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现,京津冀实际产量并没减少,部分地区削除的是“僵尸”产能。
冬季是雾霾治理的最大挑战。当前,国家正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冬季错峰生产力度,抵消供暖带来的新污染物排放量。“从评估情况看,重污染期间这些错峰生产城市用电量下降幅度不大,仅10%左右,有些企业不降反升,未落实错峰生产要求。”陈吉宁说。
正如珠三角治霾经验,陈吉宁强调,京津冀要提高“五化”水平,即科学化、系统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环保治理从来都不是靠蛮干,必须是有序、科学的。”去年入冬后,深圳等城市也出现了雾霾。“我们在研究评估,看是极端天气带来的,还是没有干活,没有采取科学、过硬措施带来的?广东是前者,对后者,我们要督促这些地方加大治理。”(科技日报北京2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