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14.07.2017  10:25

  七月的包头,到处绿意盎然、百花争妍,正是出游好时节。做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区却拥有全区最大的城市绿地面积。包头南海湿地位于包头市区东南侧,黄河之滨,素有“塞外西湖”之美誉。极目远眺,湖面上鸟儿飞翔,游艇激浪;青山朦胧连绵,黄河玉带环绕,湖岸游人如织,一派大海雄阔的气度。南海湿地占地面积167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580公顷,湿生草地面积1000余公顷,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更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形成的缩影。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类型,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市气象局合作,在科研、监测、宣教等方面开展数据对接,是我们两单位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的成果,这将有助于南海湿地打造旅游示范区,有助于更好的开展全域旅游。”近日,包头市气象局与包头市南海湿地管理处为推动包头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沿黄湿地保护,贯彻落实自治区六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按照“优势互补、重点推进、互利共赢”的原则,两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实现科技成果和监测资料的共享。

  今年的七月,气温升的格外高。根据市气象局资料统计,全市降水量偏少,气温较往年偏高。南海湿地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有36科93属137种,栖息、停歇的鸟类有228种,有重点保护鸟类34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1种),包括珍稀鸟类遗鸥,黑鹳、大天鹅等,而目前只有一套水体监测系统在投入使用。湿地科研人员说“此时正是观光旅游和候鸟繁殖期,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的出行,加之降水量偏少,植被较往年相比不太茂盛,会直接影响候鸟的繁衍生殖。更新、完善景区监测体系,做好湿地的气象数据收集及分析,将有力的加强对湿地生态的保护。”

  包头市气象局根据实地实际情况,将通过深度挖掘高分数据潜力,实现高分辨率卫星及无人机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发,开展基于遥感资料的湿地动态监测和评估,发展互联网+湿地生态旅游新模式,提供形式多样的高分增值服务产品,推进高分遥感卫星数据在景区的应用。这将对鸟类、植物物候期的监测及湿地气象要素的监测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为进一步向大众展现湿地旅游丰富内涵,市气象局建立完善旅游景区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及各部门信息发布资源,以及开发手机APP,及时发布旅游气象灾害预警及服务信息,提高旅游气象信息发布质量及信息覆盖面。同时增加节假日期间旅游气象信息发布的时效和发布频次,着力打通阻碍信息送达的“最后一公里”。

  在旅游区内,市气象局布设了防灾减灾服务终端,专设景区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科普自救等模块,借助智慧气象做好气象信息的发布,从而提高气象信息可视化程度,开发更人性化的南海湿地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更好的服务游客。市气象部门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每年对南海湿地建筑物和设施进行常态化防雷检测,特别是在雷雨多发季节之前,协助湿地管委部门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气象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还会根据湿地景区的可行性需求,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旅游气象服务。”

  “再美好的景色,不被公众发现也会黯然失色;再高科技的工作,不被公众了解也会失去动力。在景观审美中,天气、气候跟旅游资源密切相关,天气条件往往是形成旅游景观的基础,丰富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诸如云海、佛光、雾凇等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甚至很多气象景观本身就是旅游资源”负责此次合作的白月波局长清楚的定义双方的创新宣传模式,决心要让“旅游+气象”贴近游客及市民。在协议中,双方单位将联合建立南海湿地自然学校,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链接,传播气象法律法规,将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学生们的身边,增强中小学生的防范气象灾害的安全意识,进而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能力。

  为进一步挖掘气候资源,推动科技研发,合力打造旅游气候品牌,市气象局紧紧围绕湿地环境效益、湿地功能、湿地价值为出发点开展合作,与景区科研人员共同研究湿地气象条件变化,通过边储备边研发的原则,开展《南海湿地湿度、温度对城区环境影响评价》、《湿地气候以及植物物候期相关性分析》两个项目申报及研究工作,并通过共建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实验室,推动科研开发。

  湿地景区负责人表示“感谢市气象局在湿地景区旅游安全、精细化旅游预测预报等方面提供的优质服务。”包头市气象局通过此次“旅游+气象”合作得到更多的启发,今后将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致力于旅游气象服务品牌的建设,不断为游客、市民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服务体验,全力为鹿城发展全域旅游提供气象保障。(郭鑫磊 刘澜波)

 

网站首页
  7月12日,气象
网站首页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高存香报道 近日,气象
网站首页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广梅报道 近日,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