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离休老人捐600元现金盼贫困儿童过暖冬
老人把钱交给记者,希望给孩子们买些过冬的棉衣 首席记者 刘磊摄影
■ 内蒙古 晨报首席记者 邢占国
12月5日,本报报道了清水河县单台子小学贫困留守儿童衣着单薄,难御严寒的消息。12月6日, 呼市 86岁的离休老人许学敏致电本报“新年新衣”公益活动捐助热线表示,要为单台子小学的留守儿童捐钱买衣服。7日上午,本报收到了许学敏老人的爱心捐款,老人还送给留守儿童高治国的奶奶一些旧衣服,并嘱咐记者,一定要为孩子们买实惠的厚实的棉衣。
12月6日,本报“新年新衣”公益活动捐助热线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老人在电话中说,看到报道清水河县单台子小学高治国兄弟等山区孩子穿衣单薄的报道后,一晚上没睡好,就惦记着为孩子们捐点钱,尽快帮助孩子们穿上御寒的棉衣。
7日上午,记者来到许学敏老人家,老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个包裹,里面装着洗干净的毛衣毛裤。她嘱咐记者,这些衣服是她穿过的,洗得干干净净,看到高治国奶奶穿的衣服也不是很厚实,希望通过记者送给高治国的奶奶。
老人说,她用工资的一半雇佣了一位保姆,已照顾了她10多年。有时还得帮助一些亲戚朋友,亲戚家有谁看病的,有孩子上大学的,她都会给些钱。
看到有山区的孩子穿衣单薄,她就拿出600元钱,想通过本报买棉衣送给孩子们。许奶奶回忆,当年工作的时候,遇到南方水灾,她抱了一床被子捐给灾区人民,还拿出了2000元现金。
记者离开后,老人再次拨通记者电话叮嘱,不要买贵的衣服,尽量能多给几个孩子买到厚实的衣服。
据许学敏介绍,她的老家在吉林九台市,1946年随抗大总校到了东北,后来考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49年,当了一名军医,负责救治伤员和部队医疗工作。后来在部队结了婚。上世纪50年代,跟随丈夫来到 呼和浩特 。
许学敏回忆,到了呼和浩特她在红山口的结核病医院工作,是防治结核病的专家。她清楚地记得,当年下工厂、进学校,一天就能为500个学生做检查,当时的条件差,用X光机检查结核病都没有防护措施。上世纪70年代,响应号召到农村。许奶奶主动申请去了 乌兰察布 市化德县的农村。几年后,她又到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工作。1975年回到呼和浩特,分配到内蒙古第三毛纺厂当驻厂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