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背包走世界 不忘传播蒙古族文化
原标题:背上背包走世界 不忘传播蒙古族文化
一个背包,一部单反,带着对追寻美景的无限热情,游走在世界之中。这是大部分都市人所向往的生活状态,今年26岁的赛音,就是这样一个旅行的践行者,5年的旅行生活让他的足迹遍布了国内、国外30多个地区。
“白高帅”变成“黑土挫”
初见赛音,被他灿烂的笑容所吸引,开朗、健谈、充满活力,这个80后仿佛自带阳光,让接近他的每一个人接收到无限的正能量。
2008年,锡盟小伙子赛音从家乡来到呼和浩特,他原是摔跤队的二级运动员,韧带拉伤后,没办法再继续运动生涯。那个时候,骑行刚刚在呼市兴起,赛音对骑行产生了兴趣,组建起一支名为“铁骑”的骑行队,抽空就在呼市周边骑行。
大一暑假,他第一次出了趟“远门”。从呼和浩特一直骑到了呼伦贝尔,又从呼伦贝尔起程,经过了满洲里、通辽、赤峰,回到呼和浩特,全程历时21天。
在赛音俱乐部的墙上,贴满了他和朋友们骑行的照片,虽然照片已经褪色泛黄,但那段热血青春的岁月已经成为他不可磨灭的回忆。
经历第一次远行,大二那年,赛音相约4个骑友,向西藏发起挑战。手执一份攻略,赛音和骑友们踏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青藏线。
“从叶城0公里出发,没想到第1天就到了攻略上第3天到的地方,以后的每天都在赶前。”赛音一行人每天早晨6点出发,一直骑到晚上10点左右,每天骑行250公里。
路途的遥远加上高原的起伏,一路的行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从额济纳到酒泉的时候,有一段路地图上根本就没有标示,如果返回需要70公里,我们就凭感觉一路走了出来。在途经无人区阿里的时候,周边真的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偶尔开过的大车和成群的大乌鸦,连草都没有……”聊起风餐露宿的西藏之旅,赛音历历在目。
33天后,经过7800公里的行程,他们成功抵达西藏,同时也打破了有史以来最快进藏记录。赛音笑称,那时自己变的跟前阵子微博上流行的“进藏前”和“进藏后”对比图一样,“白高帅”秒变“黑土挫”,“整整瘦了15斤”。
旅行途中宣传蒙古族文化
英文地图、西藏骑行路线,书架上放置着有关旅行的书籍,墙上钉着各地淘来的“战利品”,在赛音的铁棋俱乐部里,每样物品都与旅行相关,记录着这些年他旅行的足迹。
赛音称“enjoy”一直是自己的生活状态,现在每每想出发的时候,还是会背上背包即刻动身。去哪里,走多久,下一站,完全随心,“no plan is good plan ”。
在外人看来,赛音的旅行颇为“任性”,而赛音认为只有走出去才会真正乐在其中。
赛音是个混血儿,妈妈是法国人,爸爸是蒙古族。从小就有语言天分的他在旅途中学会了英、韩、蒙、法4种语言,同时还掌握了印度手抓饭、东南亚菜等各式菜肴。
赛音每段旅程都不会超过一个月,平时住的是青年旅社。说到旅行的费用,赛音告诉记者,自己从高三毕业就不向家里拿钱了。“大一时候卖过棉被,和朋友合伙做过生意。想办法挣钱。”
赛音走过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最令他难以割舍的仍然是蒙古族文化。一次去云南的旅途中,他来到了位于云南境内的兴蒙乡,深深被那里的蒙古族文化所吸引。“整个兴蒙乡有750年的历史,街上的人都穿着带有蒙古族文化元素的衣服,说着古蒙语。”
赛音与当地人进行攀谈,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家乡,不少人表示,有机会的话也会来内蒙古,看看祖先生活的地方,“那个时候我觉得特骄傲。”赛音说。
现如今身边的人把赛音当成“活攻略”,有的加入户外运动,有的踏上寻梦之旅,从内而外改变了生活方式,变的健康、积极、乐观。
“我希望我可以引领一种体验式旅游,让更多的内蒙古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时让全国各地的人可以接触真正的蒙古族文化,让他们穿上蒙古袍、自己做奶酪、吃最正宗的羊肉,与真正的牧民生活在一起。”
《转山》里有句经典台词:要快哦,不要等到在别人的葬礼上遇到,才后悔自己还没有出发。有人说赛音是“梦想派”,他自己的想法是在40岁以前尽可能地做些“疯狂”的事。正如他俱乐部的名字,一匹驰骋在棋盘上的头驹,这个蒙古族男孩带着对世界的渴望,如一匹蒙古马一样无所畏惧地认识世界,同时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他了解蒙古文化。(记者 刘淑霞)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