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应围绕“互通互补互助清洁”做文章

30.07.2015  12:51

专家共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走出去”战略

 

  本报讯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抓手。近日在京举办的“新华丝路”信息产品发布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能源企业不能再走过去单纯“抓资源”、“抓销售”的老路,应围绕互通、互补、互助、清洁等几个关键词做文章。 

  中国能源信息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过去传统能源企业“走出去”,更多是基于资源稀缺的危机感,企业出海主要是“找资源”。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企业出海则更多是“找市场”及产业转移。 

  “‘一带一路’战略推行自由贸易理念,建立了更好的合作框架,倡导合作共建,将为中国能源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更好的合作氛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表示。 

  与会专家认为,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新机遇,将主要集中在能源通道建设、供电基础设施、清洁能源、能源产业园区等领域。 

  “印度、缅甸50%以上人口用不上电。”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说,“相对而言,我国能源供给能力较强,可以与他们形成能源互补。国内企业完全有能力去建电站、油气管网等。” 

  据国资委近日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显示,央企在境外建设的电站涵盖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多种类型;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包括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10条互联互通输电线路等。 

  此外,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环保要求日益提高。清洁能源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据悉,自今年3月中欧光伏货运班列开通后,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走向“一带一路”市场。 

  张建平表示,“我国清洁煤技术现在也比较成熟了,相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在能源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方面,韩晓平认为,国有能源企业在投资“一带一路”市场时,应尽量以产业园区的方式,走产业链发展路线。从能源资源的采集,到转化、销售,建立起一整套的流程和网络,一方面有利于把资金转化为长期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步民营企业走向“一带一路”市场奠定基础,为产业转移铺路。△(安娜  何强)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