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不能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徘徊
岁末年初,先后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和第十二次会议,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概念解释正式进入到研究实施阶段。中央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五大任务直接指向能源行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将成为今年能源经济运行的主题。
对于能源行业,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国家已经有针对性地提出必须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我国能源行业供给革命的要求是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
从提出“能源革命”至今,能源行业内部和外部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油气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出台、电力体制改革重新上路、煤炭行业不断承压、新能源行业发展路径面临深度调整……不管从哪个侧面来看,能源行业正在沿着更加市场化的大方向发展,同时传统和新兴能源行业都在史无前例地关注需求侧发生的深刻变化并为抓住机遇做着准备。
不容忽视的是,能源行业在这段时间当中也显露出改革以市场和需求导向的力度不足问题。企业在投资拉动效果明显减缓和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投资热情依然不减,进而加剧了产能过剩;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科技创新进度、消费者用能习惯转变等现实约束,能源需求侧的变革并未明显出现并反馈给供给侧;此外,能源体制革命推进速度可谓差强人意,传统利益集团对相关环节的制约和影响仍然十分明显。
供应,需求,政策,三者都在时刻发生变化,经济政策也要随之进行调整。那么,从提出“能源革命”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绿色共享的思路是否发生了变化?”需求创造供给“和”供给把控需求“两种政策之间又该如何呼应配合实现两端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致的财政收入和企业债务问题是否会影响能源行业改革推行的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选择何种改革路径,最终目的还是要看是否解决掉了能源行业中的痼疾,相关政策能够不断随着供需市场不断变化中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实现有效匹配而进行调整。
首先,“有形的手“能否速效解决依靠市场还未能解决的问题。例如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根据中煤协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产能为39亿吨,新建及扩产的产能为14.96亿吨,其中有超过8亿吨为未经核准的违规产能。仅在陕西省,从2014年7月起到2015年12月,山西煤炭全行业已连续18个月亏损,以当前经济形势煤炭去产能、去库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政策应在打击违法违规煤矿建设生产经营行为,妥善解决职工就业、工资、社保等问题,构建煤电用产业链条,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是,公开报道的信息显示,这些老问题的对策——创新支持形式和支持力度仍“正在研究”,而对于产能过剩退出的奖补已经有了安排。
其次,政策与市场如何配合,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能源行业做“减法”和调结构。2015年,我国电力供应充足,火电发电量持续负增长,设备利用小时数降幅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煤炭价格下降导致火电成本优势更加凸显。中电联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份,在电源完成投资中,火电完成投资980亿元,同比增长25.2%。极大的“投资热情”背后,是大型发电企业追逐利润和地方政府力保GDP的热情。为新能源发展预留空间、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燃煤发电超低排放经济型和未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等业界讨论得风生水起的话题,在火电投资逆势上升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另外,国企改革和企业经营思维一直深刻影响能源行业发展。无论是油气行业的上中下游,还是电力行业的发输配售各环节,甚至各种能源品类之间的替代更迭,各个产业链条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着力点无论是放在“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国企改革推进进程和企业经营思维转变程度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当前中央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的五个要求是:情况要摸清、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这些也是原有能源行业改革方案需要解决的老问题。通过加快推进国企改革、释放民企活力、加强金融创新等以市场化和消费侧为导向的改革不断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两端发力”。
当前,能源需求总体降速的形势下,作为短期政策提出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是对前一阶段以市场化和需求侧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的一次集中矫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应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让市场在配置资源时起决定性作用,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能源行业中的结构性问题、体制弊端、产能过剩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充分调动国企内部生产要素潜能。
我国能源领域正迎来市场化改革和能源价格改革的机遇窗口,无论是“有形的手”还是“无形的手”,都需要有解决能源领域畸形发展的胆量和力度,不能在不断变化的政策中让机会从指缝间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