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杜宏,边防线上永不倒的旗帜!

28.03.2016  10:46
  2015年12月30日傍晚,呼伦贝尔军分区边防某团一连连长杜宏在突击检查哨所的路上,失足摔落山崖,牺牲在他日夜守卫的边防线上,将生命永远定格31岁。

  在13年的军旅生涯中,在内蒙古8000里边防线的最北端、在祖国辽阔版图的雄鸡之冠、在雪域孤岛伊木河,杜宏坚守了11年!

  3月2~8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团队走进伊木河,了解英雄杜宏的事迹,采访伊木河边防连的故事。北疆、127号界碑、大兴安岭深处无人区、中俄界河南岸,伊木河一年中有4个多月大雪封山,是名副其实的“雪域孤岛”。在这个小到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驻守着一群80后、90后的小伙子们。他们在奇寒孤寂中为祖国驻守边关,为祖国和人民的平安幸福默默奉献。杜宏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是1964年组建伊木河边防站以来伊木河代代边防军人的缩影,是祖国边防线上一面最鲜艳的旗帜。杜宏走了,离开了他挚爱的战友,离开了他刚刚新婚一年的妻子,离开了他年迈多病的双亲。他的事迹永远被祖国和人民铭记!从今日起,本报将连续刊发3篇通讯《好兵杜宏》(上、中、下),讲述杜宏和他的连队驻守伊木河的感人故事。(记者查娜)

好兵杜宏(上)

记者查 娜

  2015年12月30日,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一连连长杜宏牺牲在突击检查哨所的路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1岁零22天。入伍13年,杜宏将自己11年的青春奉献给祖国最北端的边防哨所,奉献给与世隔绝的雪域孤岛,也将自己的生命永驻于他深爱的伊木河边防线。2016年3月2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组走进伊木河,寻访英雄生前的足迹……本报即日起,连续3天对英雄杜宏的事迹进行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从山上意外滑落

  2015年12月30日傍晚,杜宏从他走过无数次的陡坡上滑落,将生命永远定格于他驻守了11年的伊木河。那天下午,杜宏带着官兵们跑完5公里越野,队伍被排长带回了营区。杜宏则独自离开,准备去哨所进行突击检查。

  伊木河哨所建在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南岸的山上,与俄罗斯隔河相望。通往哨所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连队通往山顶的1.3公里的林间小路,另一条是山北坡陡峭的“之”字形小路。杜宏选择了第二条路。这条路是哨所的视野盲区,如果哨兵不在室外巡查,是很难发现有人上来的。杜宏要突击检查一下哨兵的反应能力。对哨所进行检查,是连队主官每天必须履行的职责,只是时间和路线不定。

  一般人看来,这是一条很难攀爬的小路——山坡呈70度角,没有树木依附,乱石嶙峋,还覆盖着积雪。隐约可见的“之”字形小路,是战士们夏季下山取水走出来的。可是对于身手敏捷、军事素质过硬的杜宏而言,走这条小路算得上轻车熟路。在伊木河驻守了11年,这条小路就是杜宏和战友们的脚踩出来的。在26米高度的位置,杜宏意外地滑倒了,从山上滚落……

  两个小时后,杜宏被战友们发现。当时界河上温度为零下47摄氏度,杜宏的身上挂着一层白霜,身体已经僵硬。他的身旁,一摊殷红的血,被积雪覆盖。

  记者与“头狼”闯冰包

  呼和浩特至呼伦贝尔军分区驻地海拉尔,飞行距离1300公里,飞行时间2小时;海拉尔至边防某团驻地莫尔道嘎镇,公路里程340公里,行车5小时;莫尔道嘎镇至一连驻地伊木河,陆路144公里,冰道140公里,行车8小时。3月2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组从呼和浩特出发,沿着这个路线,赴伊木河采访。伊木河在哪里?伊木河在祖国版图的雄鸡之冠,中俄边界大兴安岭深处,额尔古纳河南岸,方圆几百公里是无人区,曾出现零下57摄氏度的极寒天气,每年大雪封山近4个月。

  3月份,正是冰雪初融的时候,去伊木河是十分危险的事情。采访团一行6辆越野车,由边防团团长孙建国头车开道。出发前,对于一路的凶险,孙建国没有透露半句,是怕大家有心理负担。孙建国头车开道,承担着最大的风险。他带着一把枪、20发子弹,带领大家出发了。

  孙建国的微信名字叫“头狼”,头像是莽莽雪原中,一匹头狼奔袭在队伍的最前列,给狼群蹚出一条路。此次伊木河之行,孙建国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这个季节到伊木河,路上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冰包。冰包是山里暖泉涌出的水在地表遇冷结冰形成的。冬季冰包会越积越大,大的冰包能绵延100多米,给行车造成极大的威胁。通过冰包,被边防官兵们称为:闯冰包,就是遇冰包大家要下车,用锤子和冰镐把冰包锤碎,垫出一条平整的冰道。一路坎坷,铲冰推车,天色已近黄昏。

  倔强的“臭小子”

  12月30日晚上,接到杜宏出事的消息,孙建国雪夜疾驰,从团部赶到伊木河。在孙建国眼里,杜宏就是个倔强的“臭小子”。他不相信,那个生龙活虎的“臭小子”真的就出事了?孙建国初识杜宏,是在他在呼伦贝尔军分区担任作训股股长时。每次军分区的比武大赛,杜宏的连队都是最抢眼的。主抓部队军事训练的孙建国,给分区所有训练突出、军事素质过硬的军官建一个人才数据库,为将来选拔干部提供参考,杜宏就是这个数据库中的人。孙建国对杜宏的军事素质和带兵水平印象深刻。

  新兵入伍时,杜宏就是训练尖子。2007年,他因为表现突出被保送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习,期间还参加了2009年的国庆阅兵。杜宏军校毕业再回到伊木河时,决定首先将连队的军事训练抓起来。在他的努力下,一连的军事训练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2011年9月24日,在团组织的大比武中,一连一举夺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那次比武中,杜宏个人还参加了20个比武课目中的13项,并夺得7项第一。此后,在团里组织的4次比武中,一连都蝉联全团第一。

  2013年,孙建国担任了边防某团团长。他第一次下连队检查是5月份,到伊木河走了11天,车就是开不进去。这让孙建国对一连的艰苦有了切实的体会。一连是离团部最远的连队,交通不便缺乏社会依托,条件最为艰苦,训练执勤都要靠自身管理,连队主官就得是各方面素质过硬的人才。孙建国对一连连长杜宏有着特别的偏爱,主要是由于杜宏的优秀。

  杜宏抓训练是出了名的严。前来检查的团领导多次感叹:与其他连队相比,一连的枪磨损得最多,雨衣穿得最旧,很多战士的作战靴也都穿得发白,一看就是练得多、练得实。为了把每名战士都练成精兵强将,杜宏经常带着官兵“折腾自己”。野战生存一走就是两三天,假想敌袭击一整就是后半夜。牺牲前几天,他还计划着利用元旦假期,开展适应性训练,在林海雪原组织一场猎人比武。

  不曾离开的连长

  经过8个小时的跋涉,傍晚时刻,采访团一行到达了目的地一连的驻地——伊木河。杜宏要去检查的哨所,面对着冰凌剔透的界河。战士们手握钢枪,站岗执勤,脖套上都是一层白霜。

  夜色掩映下,一队战士,穿着白色的掩护服、扛着枪、牵着军犬去巡逻了。这个队伍,曾是杜宏打头阵。一连的管段有百余公里,每次派遣夜间勤务时,杜宏总是带领巡逻组在哨位上,一趴就是4个小时。执行白天巡逻任务时,杜宏领着战士们爬高山、穿密林,跨激流、涉险滩,不落一处地查看界碑航标、勘察岛屿变化、核对水文数据,详细掌握边境情况,是连队官兵公认的放心巡逻组长。

  在杜宏的宿舍,他的物品仍然原样摆放着。24本获奖证书、4枚优秀士兵奖章、3枚军功章、结婚证、1双穿了4年的胶鞋、1身旧运动服,还有水壶、护肩……在一连战士心中,那个从来都是起的最早的人,那个每晚都要用手摸一摸战士的鞋看看里面潮不潮的人、那个看见战士的内衣坏了就会拿出自己的新衣服的人、那个亲自给战士们设计除夕夜菜谱的人,仿佛从没有离开。

  英雄归故土

  2015年12月30日深夜,孙建国最后一次见到杜宏。他那倾注心血培养的爱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一夜,孙建国陪着杜宏坐到天亮,抽了一夜的烟,说了一夜的话。杜宏的13年军旅生涯中,曾经4次选择伊木河。伊木河见证了杜宏从战士到班长、排长、代理连长和连长的成长过程。

  杜宏于2002年12月入伍,当时他要求到最艰苦的连队,于是他来到了伊木河。2007年,杜宏保送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习。毕业后,杜宏由于表现优异,又是家里的独子,本可以选择离家近一些的部队,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伊木河。

  2011年7月,团里拟决定让杜宏任连职干部,此时他已经在伊木河待了6年了。很多人劝杜宏,一连已是满载荣誉,不管谁再去当主官,想出成绩是难上加难,不如去找领导沟通沟通,离开伊木河。但杜宏坚持要继续留在伊木河。就这样,杜宏在伊木河,一干又是4年。

  2015年12月,杜宏即将晋升副营,由于国防和军队改革,干部调整工作冻结了。杜宏曾说过,晋升副营他最想当的职务是边防营副营长,因为营部就在连队的对面,他还能留在伊木河……

  2015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孙建国带着杜宏离开伊木河。18时,载着杜宏遗体的灵车,缓缓地绕营区3圈,让他再最后看一看伊木河的一草一木和他深爱的战友们。

  2016年1月29日,杜宏的骨灰安葬于家乡鄂尔多斯市。13年前,那个意气风发投身军营的少年,回家了。这一次,他终于能够长长久久地陪伴相恋十年的爱人和年迈多病的双亲了……(上)

[责任编辑 李中锋 ]